日前,由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主辦的“新中國考古學70年”發布會在中國歷史研究院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介紹了新中國考古學70年來發展的情況。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考古學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積累了豐富的學科建設經驗,為建立中國考古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奠定了重要基礎,也為增強文化自信和中華文化凝聚力發揮了重要作用。70年來,在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夏商周時期、秦漢時期、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宋遼金元明時期的考古工作均取得了重要收獲;水下考古工作蓬勃發展,正在成為國際水下考古大國。
陳星燦表示,新中國成立后,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分析古代遺存,取得豐富的“潛”信息,再結合考古學方法,探索人類歷史的科技考古學得到了迅猛發展。1959年,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碳十四年代測年實驗室,20世紀60年代初建立了中國考古文博界第一個常量分析化學實驗室,近年來,在碳十四測年、人骨研究、考古材料屬性分析、動物遺存分析、植物遺存分析等方面皆取得重要成果。以多種高精度測年技術的確立、同位素考古技術的蓬勃發展、考古材料分析技術的不斷推陳出新、地球物理測量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標志,科學技術在考古中的應用達到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
“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外學術交流穩步增加。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考古隊走出國門。”陳星燦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近30家考古研究機構開展中外合作考古項目40項,包括赴國外開展的合作考古項目32項,涉及亞洲、非洲、歐洲、中美洲的24個國家和地區,研究領域涉及舊新石器考古、歐亞草原和絲綢之路考古、古代文明比較研究等。
“經過70年的發展,中國考古學迎來了黃金時代。”陳星燦說,未來將加強田野考古工作,深入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注重利用各種自然科學手段,深化國內外學術交流,有序安排赴外考古發掘與研究,促進由考古大國向考古強國的轉變,向國際化、科學化、大眾化、數字化的方向邁進,彰顯中華文化軟實力、為“一帶一路”倡議服務,增進世界不同地區古代文明的比較研究,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