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圖可謂是洗發水國貨品牌當前被前后圍堵的鮮明寫照,從圖里可看到,大部分市場份額掌握在寶潔(海飛絲、潘婷、沙宣、飄柔)、聯合利華(清揚、多芬、夏士蓮、力士)、德國漢高(施華蔻、絲蘊)、歐萊雅等外國品牌手中,廣州阿道夫是唯一擠身前五的國貨品牌。
(資料來源:Euromonitbr 前瞻產業研究院)
回望過去的四十多年,中外洗發水品牌大戰可謂是驚心動魄,從中可以感受到“商場如戰場”的殘酷性和復雜性,也值得我們反思如何看待、理解與支持國貨品牌。
上世紀80年代,中國人對洗發水沒有概念。寶潔率先注意到市場空白,通過廣告、發廊合作、免費洗頭、“飄柔之星”選美活動等方式推廣飄柔品牌,普及了洗發水概念,在90年代中期拿下了中國60%的洗發水市場。1998年,聯合利華推出夏士蓮,在當時的市場占有率超過12%。
當時國外品牌一瓶洗發水的價格能達到20元,普通家庭根本消費不起。洞察到大眾市場的機會,國產品牌紛紛新起,主打親民路線,甚至喊出“用三分之一的價格賣和寶潔品質一樣的產品”。
寶潔洗發水的市占率一度下滑了20%,2000年,寶潔旗下飄柔、潘婷和海飛絲的銷售額都出現了負增長。國產品牌將洗發水拉下了神壇,讓洗發水走進了千家萬戶,而且不同功能定位的洗發水讓消費者有了更多選擇,也讓國外品牌需認真對待中國市場和消費者,外資品牌開始對國產品牌進行一場圍剿戰。
首先是“價格戰”。寶潔和聯合利華默契地聯合降價,降價幅度超過30%。更狠的是,寶潔還推出了9.9元的低價飄柔,并推出更多品牌的產品,企圖占滿超市的貨架。
其次是“渠道戰”。國產洗發水當時要想進大超市,不僅要交進場費,還要給超市返點。綜合扣減比例有時高達35%。假如一瓶洗發水在超市里賣20塊,成本五塊,有七塊得拿去交各種進場費或者返點,廠家基本不賺錢,就沒有再發展的資金。反觀外資日化產品的綜合扣點比例不超過15%,其中部分外資大品牌都不用交進場費,留足了打持久戰的“彈藥”。
再次是“輿論戰”。以2010年前后的“二惡烷”事件最為出名。當時以防脫生發一炮而紅的霸王洗發,被誣陷為含有致癌成分,除了不良媒體發起,也不乏競爭對手的推波助瀾。即使霸王最后贏得官司洗清冤枉,但已錯過順勢發展的最佳良機。
經歷諸多戰役之后,國產品牌逐漸退縮。據統計,2010年后,國產洗發水的市場占有率僅為25%,圍剿戰也導致了一些國產品牌另謀出路,轉戰房地產、食品等其它領域。
但中國人從來不缺乏商業智慧,從戰爭中學習,再堅實的堡壘也有出現裂縫的一天,2015年以來,國產洗發水通過產品創新、品類創新、營銷創新又在實現再度崛起。比如憑借對新人群、新需求的洞察能力,阿道夫推出香氛洗發水、無硅油洗發水等新品類,借助線上購物新渠道打破傳統渠道的圍剿,以國潮文化、新國貨運動喚起國民消費自信,阿道夫等國貨新生力量擠身行業第一陣營,為洗護市場“國貨當自強”帶來了新的期待!
結語:回顧國產洗發水遭遇過的價格戰、渠道戰、輿論戰,以及當前阿道夫等國貨品牌的被網絡負面言論攻擊的現狀,說明國產洗發水任重道遠,新的商戰不可避免。正是一代代國貨品牌,讓消費者有了更多性價比、功效逐漸升級的產品,所以國人應該多多支持良心國貨,國貨品牌自身也要更成熟、更強大,畢竟市場不相信眼淚、不同情弱者,一切靠實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