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免疫系統一直在進化,這能幫我們更好地抵御某些疾病,但同時也有一些“副作用”。一項新研究指出,與免疫系統進化相關的一些脫氧核糖核酸(DNA)片段的變化,可能會讓人更易患某些自身炎癥性疾病。
荷蘭奈梅亨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免疫學趨勢》雜志上發表論文說,他們調查了遺傳學、免疫學、微生物學和病毒學領域相關數據,分析了非洲和歐亞地區一些人群基因組中與感染病原體相關的DNA在進化過程中如何改變。雖然這些變化使人不易被某些病原體感染,但它們可能與克羅恩病、紅斑狼瘡等自身炎癥性疾病相關。自身炎癥性疾病是由固有免疫系統缺陷或失調導致的復發性或持續性炎癥疾病。
“這似乎是一種平衡。人類免疫系統不斷進化以抵御疾病,但卻不能阻止疾病的發生。一方面我們得到了好處,另一方面也對一些新疾病更為敏感。”論文第一作者、荷蘭奈梅亨大學研究人員豪爾赫·多明格斯-安德烈斯說。
研究人員舉例說,非洲人長期受瘧原蟲感染,于是許多人的DNA在進化后可通過讓身體發炎的方式抵抗瘧原蟲,但這也導致現代非洲人晚年更易患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再如歐亞地區一些人群攜帶來自尼安德特人的DNA,他們抵抗1型艾滋病病毒和葡萄球菌的能力更強,但也更容易出現過敏、哮喘、花粉癥等問題。
研究人員表示,下一代基因測序技術正在蓬勃發展,這將幫助科學家在更深層次上認識DNA進化與人體疾病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