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歲的葉培建,從事航天已經50多年。從探月工程到逐夢火星,他見證了中國航天的腳步不斷邁向深空。
葉培建的眼睛做過手術,為了保護視力,他養成了“聽電視”的習慣。9月17日,他從電視里聽到了自己的名字,緊跟著接到祝賀電話,才確定自己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雖然此前經過考核與談話,心里有所準備,但聽到主席令那一刻,葉培建仍很激動。隨后,他感到一陣慚愧。
“中國航天界有多少優秀人才,但這個榮譽給了我,我受之有愧。”他說,“但既然已經給了,我只有把今后的事做好,在任務中把隊伍帶好,才對得起這個稱號。”
74歲的葉培建,從事航天已經50多年。從探月工程到逐夢火星,他見證了中國航天的腳步不斷邁向深空。
“希望汽車從山上翻下去,把我摔死”
1968年2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正是這一年,葉培建從浙江大學無線電系畢業,成為該院下屬北京衛星制造廠的一名技術員,開始了他的航天事業。
2000年9月1日,我國資源二號01星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升空。這是我國自行研制的首顆傳輸型遙感衛星,無論從社會經濟建設還是國防建設方面,都被給予厚望。這顆衛星對于葉培建有著特別的意義——這是他擔任總設計師的第一顆衛星。
但這次任務,讓他經歷了航天生涯中最大的挫折。
衛星升空后一路向西,經過喀什測控站時成功傳輸數據,隨后圍繞地球飛行。見一切運轉正常,葉培建便帶領骨干隊伍動身前往太原,乘飛機去西安開展后續飛控工作。
那天,大家心情很好,一路上有說有笑。
車還沒開出大山,葉培建就接到電話:地面失去衛星信號,衛星“失聯”了。
他懵了。
“國家花了那么多錢,用了十年時間研制這顆衛星。大家那么信任我,相信我能干好。結果……”葉培建覺得無法交代。他回憶道:“那時只希望汽車從山上翻下去,把我摔死。”
很快他冷靜下來,開始思考對策。衛星下次飛抵我國上空要到第二天早上,如果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或許還有救。
葉培建找到衛星電源負責人,確定了電量情況,同時安排人員查找問題,制定了搶救方案。
問題很快就被查明了,是地面發出的一條不當指令,導致衛星姿態發生了變化。地面人員迅速編寫了修正程序。當衛星從東方進入國境上空時,技術人員通過位于我國東部的長春測控站上傳指令,讓它“起死回生”。
這顆衛星后來超出了設計壽命,并與后續衛星實現了預期之外的“三星組網”。
“落到月球背面去,這是個創舉”
上世紀80年代初,葉培建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月球探測成果。
當時在瑞士留學的他,前往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總部參觀各國最高知識水平代表作,美國的展品是一塊來自月球的巖石。他覺得,“人家的水平確實不一樣”。
2001年,中國探月工程正式進入論證階段,葉培建成為首批核心研究人員之一。2004年初,探月一期工程立項,葉培建擔任嫦娥一號衛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
他不僅帶領嫦娥一號任務團隊取得了成功,更是憑借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勇氣和面對科研問題不妥協的“直脾氣”,成為決定后續“嫦娥”命運的關鍵人物之一。
嫦娥二號衛星與嫦娥一號同時研制,原本作為其備份,它的研制前景一度存在爭議。有人認為,嫦娥一號已經成功了,沒必要再花錢發射備份星。葉培建站在反對方據理力爭。他說,探月工程并非到此為止,既然研制了這顆衛星,為什么不利用它走得更遠?
事實證明,于2010年國慶節發射的嫦娥二號作為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導星,不僅在探月成果上更進一步,還為后續落月任務奠定了基礎,并且成功開展了多項拓展試驗。其完成了日地拉格朗日2點探測,以及對圖塔蒂斯小行星的飛越探測,取得了珍貴的科學數據;最后飛至一億公里以外,也對我國深空探測能力進行了驗證。
因此,當2013年12月2日發射的嫦娥三號探測器完成落月任務后,其備份星嫦娥四號沒有再陷入是否發射的爭議,但任務規劃仍有分歧。不少人認為,嫦娥四號無需冒險,落在月球正面更有把握。葉培建再次反對。“中國探月工程應該走一步跨一步。落到月球背面去,這是個創舉。”他說。
如今,嫦娥四號已成為人類首個在月球背面實現軟著陸的探測器,玉兔二號巡視器也已累計行走約290米。它們均已成功完成第10月晝工作,順利進入第10月夜。
對于嫦娥四號任務的成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一位專家感嘆道:“我們再也不能說中國人只會跟著干了。”
“我要繼續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葉培建有一顆“大心臟”。
嫦娥一號完成近月制動,指控大廳里一片沸騰,老專家們紛紛落淚,他卻始終很冷靜。
后來他說,工作已經做到位了,對這個結果,心里有底。
嫦娥三號發射前夕,一臺設備信號異常,發射是否推遲,誰也拿不定主意。葉培建擔起責任,拍板按時發射。他解釋說,這并非設備故障,而是塔架結構造成的信號干擾。
嫦娥四號任務中,葉培建擔任所有型號的總設計師、總指揮顧問以及質量總監和飛控專家組組長,忙得不可開交。任務實施在即,他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卻顯得十分輕松。
“飛控專家組的最高境界就是喝咖啡、聊天,無事可做。”他笑道,“如果任務實施中我還忙得不行,那就麻煩了,說明遇到了問題。”
嫦娥四號成功落月的那一刻,該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張熇淚流滿面,葉培建靜靜地握住她的手,以示鼓勵。這或許已是他最激動的表達。
在發射現場總是氣定神閑的葉培建,成為了同事眼中的“定海神針”。大家都說,只要有葉總在,哪怕一句話不說,心里也踏實。
近年來,葉培建更多是站在幕后,默默地為年輕人撐腰,但他的心始終牽掛著我國深空探測。無論是我國即將實施的嫦娥五號、火星探測任務,還是規劃中的嫦娥六號、七號、八號任務,乃至未來計劃實施的小行星、木星等深空探測任務,都讓他十分牽掛。
“人類在地球、太陽系都是很渺小的,不走出去,我們注定難以為繼。”他說,“有人覺得今天看起來探索太空沒有用處,但未來的太空權益,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爭取。現在不去,將來再想去可能就晚了。”他說。
胸懷遠大夢想的葉培建,始終腳踏實地,不忘根本。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總會抽出時間出去演講、作報告,把航天知識和理念傳播給大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拿出一封來自他演講過的杭州崇文實驗小學學生的信。“在您的講解中,深奧難懂的航天知識變得那么有趣,浩瀚神秘的宇宙變得那樣令人神往……從那天起,我們全校所有的老師和同學都成為了您的粉絲。您點燃了很多少先隊員心中的航天夢……”他認真地念著信,慈祥的臉上浮現出欣慰與自豪。
“我是人民的一分子,我的榮譽是人民給我的,我要繼續更好地為人民服務。”葉培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