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娛樂原創
文|方正 編輯|樸芳
2023音綜市場依然很卷。
(資料圖片)
好消息是,又一波S級音綜即將唱響今夏。這其中,導師大洗牌的《中國好聲音2023》定檔了7月28日、騰訊視頻精心籌備的《舞臺2023》已上線「集結篇」、愛奇藝《樂隊的夏天3》正在廊坊加緊錄制、優酷《劇好聽的歌》《星電音聯盟》正在熱播中……
壞消息是,音綜想在市場上“留名”越發困難。一個很令行業惋惜的案例是,月中(7月14日)《青年π計劃》總決賽落幕,一檔芒果傾盡資源打造的Z世代音綜落了個幾乎全程“無人問津”的待遇,這對致力于為樂壇輸送新人的音綜打擊不小。
這些現象正在逼著我們思考:
當下怎樣的音綜才能活得更好?
最好打的還是明星牌
音綜還是要打好明星牌。
近年來,江湖上流行一種說法,認為當下音綜的集體弊病在于“選角同質化”。甭論湖南臺浙江臺還是東方臺,好像來來回回請的都是周深、胡彥斌、蕭敬騰、張碧晨、郁可唯、張韶涵這些大熟臉。
在犀牛君看來,這說法有對的成分,但不多。坦白說,音綜總選大熟臉確實容易令人審美疲勞,但一來音綜舞臺為這些歌手輸送了很多“代表作”,二來明星話題反向推動翻唱舞臺在社媒接連出圈,其實是節目、歌手“雙贏”的一件事。
明星音綜仍是內娛這些年最重要的“推歌”渠道之一,這點素人音綜難以望其項背。拿《天賜的聲音》為例,四季節目推火了很多短視頻爆款舞臺,《大風吹》之于劉惜君、《熱愛105℃的你》之于張碧晨、《就讓這大雨全都落下》之于汪蘇瀧,都是出圈舞臺與歌手熱度“相互引流”的經典案例。
于是我們會發現,曾登上該節目的歌手通常還會在隨后幾季回到該舞臺,以致于今年的《天賜的聲音4》用四季好人緣湊足了一個13名實力唱將“神仙打架”的豪華陣容,足見該節目與歌手的相互加持作用之大。
選角思路與之類似的衛視音綜還有很多。比如湖南衛視的《時光音樂會》會反復請來周深、張杰,東方衛視《我們的歌》會數次垂青張信哲、蕭敬騰,這么做的好處是能讓觀眾與歌手建立長期陪伴感。有招商案透露,目前《時光音樂會3》和《我們的歌5·熱愛季》都將在今夏或晚些時候亮相。
今夏《中國好聲音2023》的明星牌也打得很6,由于本季把導師團“全員大換血”地換為薛之謙、HENRY劉憲華、潘瑋柏和周華健,相關導師話題頻繁登上熱搜,“四新導師”的配置幾乎讓本季成為前期營銷最成功的一屆《好聲音》。
今夏《樂隊的夏天3》時隔三年重磅回歸,該節目主角雖是樂隊,也會通過設置“超級樂迷團”打打明星牌。《樂夏》前幾季就圍繞張亞東、周迅、汪峰等明星歌手八卦做了很多節目效果,用米未和馬東招牌式的插科打諢,調和了樂隊競演的緊張感。
《浪姐》和《披哥》作為廣義上的音綜,更是妙用明星牌的典范。如今這兩個系列在前期預熱階段就會借“明星名單”拿捏輿論場,比如今夏即將開播的《披哥3》此前就靠著營銷徐良、林志穎、陸毅屠榜熱搜,節目已然成了明星流量的收割場。
新綜不能只討好年輕人
音綜必須要找到大眾共鳴點。
今夏很多平臺都熱衷開發面向年輕人的音綜,典型的如芒果“Z世代潮流音綜”《青年π計劃》、騰訊視頻“專注內娛新人舞臺競技”的《舞臺2023》《少年行》、愛奇藝“校園雙人音樂組合培養企劃”《奮斗!新生一班》和B站“女大學生音綜”《新女聲2023》。
很顯然,這些節目的立項初衷都是為了打通年輕聽眾市場,但關鍵在于,即便是比較討好年輕人市場的音綜,它也需要考量與大眾情感的聯結點在哪里。
《青年π計劃》就離普通群眾遠了一些,節目廣邀內娛最先鋒的年輕音樂人同臺競技,但節目展現的Z世代音樂與大眾主流音樂審美“錯位”嚴重,那些電音元素滿滿的實驗音樂在普通聽眾耳里只覺得“報聽”、“聽不懂”,更妄談與這些音樂產生情感共鳴了。
《舞臺2023》則考量到了大眾接受度這一層,節目除了請到先鋒音樂人王嘉爾擔任“創意總監”外,還請到了周深、Ella、黃綺珊等更符合主流審美的音樂導師。而選手方面請到孟美岐、安崎、蔡維澤等音綜觀眾“老熟人”,大大提升了這檔新人音綜的觀看友好度。
《少年行》則在潮流與大眾之間找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點,節目雖力推的是95后、00后音樂人,但它呈現的音樂融入了很多傳統文化元素在其中,諸如《天龍八部》《家有兒女》主題曲等選曲都很容易引起大眾情緒共振。
作為愛奇藝與哇唧唧哇合力打造的校園音綜,《奮斗!新生一班》的主要受眾明顯是學生群體,但節目采用了“24小時紀實拍攝3個月真實校園生活”的講故事方式,這就給想了解當代大學生生活的普通觀眾提供了一個入口。
B站的“女大學生音綜”《新女聲2023》最近開啟了選手招募,與此同時,B站還聯合了韓紅、華晨宇、汪峰、周筆暢等八位音樂人啟動了“新世代音樂人計劃·女生季”企劃。不知道這種聯手跨圈音樂人營銷的打法,能否助力節目走出B站的小眾圈層。
音綜不必強行創新
音綜一定要創新嗎?
乍聽起來,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肯定的。但仔細想想,這些年音綜市場玩的創新似乎更多都停留在“模式”層面,都企圖想出一個“好聲音轉椅”式的設計驚艷所有人。
比如《誰是寶藏歌手》非要讓知名歌手隱姓埋名以“符號歌手”示人,還有些節目或讓虛擬形象“紙片人”battle唱歌、或讓嘉賓們穿戴VR設備在元宇宙里演唱,咱就是說這樣的創新真的很努力,但似乎真的沒必要。
說白了,這些搞形式創新的音綜項目,都有一種為了創新而創新的刻意感。這背后的心理動因是,既然大家都覺得音綜太老套了,那我干脆就來個徹底顛覆。
講真,這種創新真的不要也罷。
不如我們聊聊更實際的問題。
眾所周知,當下音綜之所以同質化,主要還是因為這種“老模式”好招商。無論是《中國好聲音》《天賜的聲音》之于浙江衛視,還是《我們的歌》之于東方衛視,這種被市場驗證過很多遍的音綜模式總能得到老客戶垂青。
坦白說,為了招商做節目不丟人,為了賺錢不創新也沒問題。說音綜不必強行創新,犀牛君不是要否定創新精神,而是想提醒制作者們,音綜模式的新或舊并不重要,做出引發當下觀眾情感共鳴的音綜才是王道。
今夏乃至下半年,犀牛君很欣慰看到諸如《劇好聽的歌》《我們的歌5·熱愛季》《時光音樂會3》《聲生不息·港樂季2》《奇妙快樂歌》等更關照“給大眾提供情緒價值”的音綜項目越來越多,他們共同提醒了我們一件事:
音綜打動我們的永遠是“普世情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