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為中國影視發展增加動力(主題)
近期,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科幻劇集《三體》和科幻微短劇《柳夜熙·地支迷陣》等引發持續關注。
中國科幻研究中心等日前發布的《2023中國科幻產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877.5億元,比去年增長47.9億元。其中科幻影視產業總營收83.5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6%,科幻電影、科幻網絡電影、科幻劇集、科幻微短劇和科幻中短視頻等取得的成績均可圈可點。
【資料圖】
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幻研究中心主任王挺表示,隨著《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和《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的實施,中國科幻產業迎來歷史發展機遇期,總體積極向好。
科幻影視迎來熱潮
《報告》顯示,2022年共上映國產科幻電影10部,年度國產電影總票房前10名中,國產科幻電影占據4席,《獨行月球》以超過31億元票房獲得年度票房亞軍。2022年共上映國產科幻動畫電影7部,票房為16.4億元,《熊出沒·重返地球》以9.7億元票房居科幻動畫電影首位。
中國科普研究所科普創作與傳播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幻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陳玲介紹,中國科幻研究中心和騰訊企鵝有調聯合進行的科幻產業消費市場調查顯示,近5年來,21-40歲群體是科幻產品和服務消費的主力。可支配月收入萬元以上群體中,近四成受訪者每年觀看1-5部科幻影視作品,超過半數受訪者表示被科幻影視作品的想象力和獨特視效吸引,近半數受訪者被科幻影視作品的故事性和知名度吸引,還有部分受訪者表示,觀看科幻影視作品是受原著影響。
和《報告》結論以及科幻產業消費市場調查結果相一致,北京大學教授陳旭光認為,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是科幻影視產品的消費者,也是想象力的創造主體和消費主體。2019年曾因《流浪地球》的上映被稱作“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今年春節檔《流浪地球2》的上映以及《獨行月球》等影片和《三體》等劇集的出現,再一次回應了人們對中國科幻影視熱潮的期待。“頭部影片從本世紀初的古裝武俠大片到現在的科幻大片,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影發展的重要成果。”他說。
IP改編是科幻影視的主要內容來源,值得關注的是:目前中國科幻閱讀市場仍以劉慈欣這樣的頭部作家以及國外譯介而來的經典科幻作品為主。微信讀書“2022出版科幻類圖書閱讀量TOP20”中,譯介作品占18席,本土原創作品僅占2席,一些外國經典科幻圖書穩居推薦榜單前列。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傳媒與輿情研究所所長郭萬超認為,雖然中國科幻產業整體發展勢頭迅猛,但現在不管是科幻產品還是IP,都聚集于頭部,他呼吁從業者“在編織故事、科技支撐、資本運營等方面謀篇布局,促進新的優秀科幻IP早日出現”。
業內也希望有更多政策、資金注入科幻領域,進一步健全投融資體系,讓產業板塊變大,實現“厚積薄發”。不少業內人士還建議,在有條件的中小學開展科幻教育,用大量科幻內容豐富孩子們對未來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以推動科幻人才的培養。北京大學教授陳少峰說:“這應該是一個科學體驗項目,也是一個科幻研學對象。”
微短劇成新增長點
當前中國科幻產業發展呈現出許多亮點,其中科幻微短劇、中短視頻等表現活躍,不斷拓展科幻應用場景,激活視聽消費,融合發展態勢明顯,成為科幻產業最值得關注的亮點之一。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規劃備案通過的科幻微短劇有149部、3100集,上線備案通過的科幻微短劇有13部、250集。2022年,抖音、快手、B站共發布16.2萬條與科幻有關的中短視頻,三大平臺科幻賬號合計粉絲量為1.4億。
陳少峰指出,近來AI產業與科幻產業的融合快速增強,尤其是人工智能的發展,給科幻產業從業者很強的緊迫感。他認為,科幻影視的發展不必局限在資金投入大、制作周期長的現象級IP孵化和超級大電影的制作,應以內容為王,創作更多爆款作品,推動科幻產業全面、均衡發展。“短視頻時代疊加數字人時代,使創作者獲得了更多創作的契機和成功的可能。”不少年輕人從科幻微短劇或中短視頻入手,尋找有科學元素和想象力的創意點,慢慢磨煉自己,現階段不一定需要很大的投資,下一步再爭取做大做強。
《報告》顯示,微短劇現已形成橫屏短劇和豎屏短劇兩大陣營。2022年,科幻橫屏微短劇在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芒果TV、B站等平臺共上線8部。芒果TV大芒計劃出品的《妻子的秘密世界》、愛奇藝上線的《去你的世界再愛我一次》、騰訊視頻播出的《未來商店》等熱度較高。5部科幻豎屏微短劇均在抖音上線,其中以虛擬人為主角的《柳夜熙·地支迷陣》2022年共更新10集,累計點贊量近千萬。
業內專家認為,微短劇因其體量輕、節奏快和時長短的特點日益受到觀眾喜愛,目前急需差異化的優質內容,破解同質化難題,具有發展潛力的科幻題材因此受到熱切關注。咪咕科技、抖音等上馬多部科幻微短劇,掌閱、中文在線等傳統網文平臺正以單集1分鐘、單部100集的豎屏小程序短劇乘勢而起。2023年會有更多科幻微短劇上線,可能“蠶食”原有的網絡電影和低成本長篇網劇市場,推動微短劇更加規范化、品質化,更加繁榮。
努力挖掘文化元素
據青島東方影都產業控股集團總裁孫恒勤介紹,東方影都擁有國內領先的影視虛擬化平臺、亞洲最大的室外水池和室內恒溫水棚以及影視后期全流程數字影音中心等。影視虛擬化平臺的穹形面部掃描系統由國內自主研發,達到全球領先水平;動作捕捉系統有144個攝像頭,占地約600平方米。《獨行月球》導演張吃魚第一個采用了這套設備,用兩個月時間完成了影片80%的視效預覽。《流浪地球2》導演郭帆采用這套設備對1919名群眾演員進行了動作捕捉,把劇本從頭到尾進行了虛擬預演,大幅節省了籌備調度和實際拍攝時間。東方影都也有高速安全的工業網絡和先進的影視云服務,有3D打印、數字建模、激光雕刻等先進設備。烏爾善執導的《封神》、路陽執導的《刺殺小說家》、饒曉志執導的《萬里歸途》、宋陽執導的《超能一家人》、彭順執導的《危機航線》等也都在這里拍攝,導演們共同探索電影新技術的更多可能。
陳旭光認為,中國科幻影視在技術方面已經取得很大進步,《流浪地球2》《刺殺小說家》等甚至已經接近國外先進技術水平,“當前科幻影視的主要努力方向應該是在作品中進一步表現中國文化,比如系統化地打造中國神話中的各種形象并一步步推向世界”。
科幻世界雜志社副總編姚海軍認為,科幻作品的國際化趨勢非常明顯,傳播的渠道也越來越多。科幻內容創作平臺“未來事務管理局”創始人兼CEO姬少亭表示,近年來其團隊做了大量科幻文學的國際交流工作,比如組織各種工作坊和科幻春晚等,邀請海內外科幻作家實地考察并進行創作,其團隊六七年來還引進了近300個科幻作品版權。她認為,科幻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都容易理解的一種語言,“搭載在上面,我們可以進行思想碰撞和文化交流”。
世界各國的科幻作品都體現出本土文化特色。如美國漫威動畫的超級英雄,日本二次元動漫的機甲戰士,德國科幻的工業設計和智能制造……北京聯合大學教授崔亞娟認為,應該建構中國特色的科幻產業,探討中國科幻影視的文化特色和價值表達,努力挖掘中國科幻產品的文化元素,折射中國社會現實和歷史發展變遷,體現中國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等,“中國科幻的‘中國性’應該被世界看到,中國科幻在未來也會引領世界科幻的風潮”。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