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流浪地球2》在今年春節檔收獲了大批粉絲,電影中背叛并攻擊人類的人工智能MOSS也成為網絡熱議話題。在5月18日舉辦的2023CCF(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精英大會“科幻影視與科技的破圈融合”分論壇直播上,來自《流浪地球》科學顧問團隊的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王元卓詳細比較了電影中的強人工智能MOSS和在現實生活中爆火的ChatGPT,表示ChatGPT和MOSS的產生過程,“走的路線是很相似的。”
王元卓透露,電影中的數字生命“圖丫丫”,原本有兩種呈現方式。第一種是將人的腦部信息采集并記錄下來,再在計算機中不斷迭代;第二種是設計一種可以“發育”的程序,從零開始像胚胎細胞那樣不斷成長。最終,電影選擇了第一種方式。
在電影中承載數字生命的計算機,就是550系列量子計算機。2058年,研發團隊推出最新成果550W——人類歷史上算力最強的智能量子計算機。基于550W強大的算力和接入的數字生命“催化劑”,550W演化出具有自主意識的強人工智能MOSS。
王元卓解釋道,人工智能有三個必備條件,數據、算力和算法。從550A到550W,超級計算機性能大大提升,可以運行大規模數據運算,促使人工智能的“涌現”。此外,科學顧問團隊為MOSS設計了“人在回路”的學習模型,即人在關鍵時刻對MOSS“幫一把”,可以使其產生質的飛躍。數字生命的接入,就起到了“幫一把”的作用。初級的MOSS可以收集資料,代替工作人員進行面試,通過對話任務做決策;覺醒后的MOOS可以和人類自如對話,演算出數字生命的多種可能性;終極MOSS能夠自我迭代、自我更新,迅速推演自然事件的結果并作出最理智的選擇。
回到現實,ChatGPT是一個預訓練大語言模型。王元卓認為,ChatGPT背后的訓練數據量在增加,模型規模在增加,所消耗的算力也在增加,“在數據、算法和算力的支撐下,通過不斷訓練大模型產生人工智能,這一點ChatGPT和MOSS走的路線是很相似的。”
論壇上,英特爾DCAI集團首席工程師何萬青也表示,科幻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他舉例道,1966年的電影《星際迷航》中就出現了手機的雛形;1977年電影《魔種 Demon Seed》曾描繪過智能家居;1990年《全面回憶》想象過自動駕駛;而太空旅行早就在1902年的科幻作品中出現。何萬青認為,目前存在的對ChatGPT的恐慌更多是來源于想象而不是現實,基于前述“自我實現”的特點,是把人工智能當作智慧伙伴去合作、分享,還是把人工智能擺在對立面去互相控制,將會是人類不得不回答的社會問題。
已經有不少人嘗試使用ChatGPT寫論文、寫代碼、寫新聞,但王元卓觀察到,目前來說,ChatGPT功能強大但并不完美。比如,有時它會出現“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情況,犯事實性錯誤;也無法完成寫程序需要的需求分析、框架設計任務。此外,ChatGPT不擅長數學推理,也無法根據用戶背景生成個性化答案。不過,王元卓也提醒到,在數學方面ChatGPT提升迅速。“今年1月時它還不會解二元一次方程,3月時就已經可以正確且邏輯清晰地解決雞兔同籠問題。”
“當幻想照進現實,有很多偶然性,但也存在必然規律。”王元卓總結自己近年來做科普工作的經驗,表示科技的發展不是勻速的、線性的,而是存在階躍的、爆發式的,它源自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對大膽想象的求證和對未知領域的探索。科幻源于科技發展的趨勢和突破,以及這種發展對人類生活產生的沖擊,既有科學內容,“也在預示未來。”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