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唐韶葵 上海報道
(資料圖片)
利潤正向,或許是綠地控股(600606.SH)在這一輪行業周期性波動中最后的倔強。4月28日晚,該公司發布了2022年報和2023年一季報。
根據財報,綠地主要財務指標出現了下滑趨勢,尤其是利潤大幅下滑超過80%。但相比業內大多數房企陷入虧損,從利潤正向這一點來看,綠地至少守住了現金流底線。
據披露,綠地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355.2億元,同比下跌19.98%;利潤總額88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1億元,同比下跌83.65%;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274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同比上年較高基數出現一定下滑,但仍然保持了較大的業績體量。
回顧過去一年,綠地也經歷了美元債展期,出售資產、犧牲利潤以保住公司生存現金流等等錯綜復雜的商業考驗。面對行業流動性危機,綠地的逆境求生,也體現了該公司的生存法則。
首先,面臨償債能力的缺失,綠地果斷做出了展期的決定。2022年,綠地先后兌付了公開市場美元債13.72億美元、境內債58.925億元,全年有息負債凈減少約231億元。經過努力,綠地資產負債率降至87.97%,扣除預收賬款后的資產負債率降至83.42%。但在2022年11月,綠地還是對旗下9只美元債作出了展期決定,并順利通過整體展期方案。綠地對外解釋,選擇債務展期,是為了后續集中精力在資產變現與項目銷售上。
其次,綠地房地產主業全年累計完成合同銷售金額1323億元,合同銷售面積1280萬平方米,回款1433億元。公司體量仍然巨大,但合作伙伴大多數陷入流動性危機,綠地營收節奏放緩也在所難免。因受市場持續下行、項目結轉時點不均衡影響,綠地在報告期內聯營合營企業貢獻的投資收益同比減少14.95億元。于是,非常時期開源節流,削減投資,在綠地這樣大體量公司里是非常明顯的。報告期內,綠地實現投資收益30.81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10.30億元。
綠地的險中求生,其實有賴于集團手中另一張牌:公司近兩年逐漸將重心放在大基建業務板塊。截至2022年12月31日,綠地大基建板塊在建項目總金額為10258億元,其中房屋建設業務7162億元,占比70%;基建工程2448億元,占比24%。
2022年,綠地新簽合同4863億元,成功中標了合同額136億元的沈盧高速、49億元的陽新高速、40億元的長垣至修武高速、35億元的春文鄉村振興產品加工產業園(崇左園區)等重大項目。
不僅如此,綠地近年來一直借助全集團資源,擴大與深耕其他業務領域,希望逐漸平滑房地產主業的周期性影響。
降杠桿有所成效,或許是其對外投資的底氣所在。從報表不難看出,綠地有息負債余額呈現下降態勢。2020年年底,綠地有息負債余額3218億;2021年底,綠地控股有息負債余額降至2360億元;2022年全年有息負債余額降至2175億元。
保住現金流能否說明綠地可以安全渡過這次行業波動?張玉良認為,2023年,外部形勢總體向好是主基調、主旋律,經濟環境、政策環境、市場環境等均好于去年;內部宏觀經濟逐漸恢復、政策環境更加寬松、行業市場有所回暖。剛需及改善性住房需求有所釋放,房地產市場出現修復性行情。
近年來,綠地一直在做轉型升級的動作。張玉良也早就明確了轉型機會點:中央和各地均提出了較大規模的年度基建投資計劃,傳統基建及新基建機會增多。這也是綠地近年來主業重心傾向基建行業,試圖以結構優化對沖房地產行業波動的發展邏輯。
過去一年,綠地房地產結轉毛利率17.11%,而基建產業保持較大體量,營業收入2095億元,毛利率穩步提升至5.40%。2023年一季度,綠地營收入788億元,其中房地產業289億元,基建產業410億元。
是否押對基建這張牌,是綠地險中求生的關鍵。有兩項指標值得關注,那就是綠地2022年末合同負債及預收款項(主要為房地產業預售金額)3747億元,收入保障倍數達到1.95(房地產業預售金額/營業收入);房地產業期末總土儲1.57億平方米,基建產業期末在手訂單總金額1.01萬億元。
如果房地產土儲能夠有充足的資金和團隊做開發、基建產業乘著公募REITs擴容的東風能夠發力融資,從而提升基建產業的利潤水平,并以基建的利潤增長消解房地產利潤的下行,那么綠地或有機會踏入安全線。不過目前,雖然公募REITs擴容給了房企融資想象空間,但絕大多數房企仍高度依賴于房地產市場能否持續回暖,從銷售端緩解企業流動性困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