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90后”女學者劉明偵繼入選2015年最年輕“國家青年千人”之后,再踏新起點——被任命為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副院長,她也成為該學院最年輕的副院長。
這位科研經歷和科研成果豐富的“女學霸”,繼續刷新著“最年輕”紀錄。
18歲留學英國;
22歲碩士畢業于劍橋大學;
24歲博士畢業于牛津大學;
25歲回國工作,被電子科技大學聘為教授;
26歲入選國家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計劃
……
這份令人驚嘆的簡歷來自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劉明偵。
據了解,在讀博期間,劉明偵所在的團隊主攻以鹵化物鈣鈦礦材料為核心的太陽電池器件。
她在《自然》正刊上發表的文章,完全摒棄了染料敏化典型的介孔結構,利用真空氣相沉積的方法制備了高效的平面異質結結構的鈣鈦礦太陽電池,為該電池的科學研究帶來了全新的認識。
僅三年時間,Google學術目前引用量已超過2700次,成為鈣鈦礦太陽電池領域內他引次數最高的三篇論文之一。
也正因此,23歲時,劉明偵便成為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最年輕的中國女學者。
2015年,全職回到電子科技大學后,劉明偵高效組建了自己的團隊,并且依托于“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國家重點學科及“國家電磁輻射控制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努力推動新型太陽能電池及相應新材料在其他光學器件的應用,促進產業化生產,并且積極地突破國內當前傳統太陽能產業困境。
“一般新材料的研究期只有3~5年,為了搶時間,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做實驗,鉆在實驗室里十幾個小時。”劉明偵說,“到2013年4月底終于實驗成功了。”從研究材料到發表論文,劉明偵僅花了半年多的時間,搶在了本領域的最前端獲得研究成果。
2015年10月10日,劉明偵正式成為電子科技大學“百人計劃”入選者,與該校簽訂協議到微固學院工作。劉明偵說,作為重慶人,一直有濃厚的川渝家鄉情結,她愿意放棄在英國的職位回到中國,來到電子科技大學,下定決心要為學校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盡自己的力量。
2016年3月,劉明偵憑借自己所取得的成果,入選了第十二批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另外,通過半年時間準備籌謀,她又于2016年7月牽頭成立了“應用化學研究中心”。
這一中心成為連接電子科技大學化學相關的優勢團隊與學科的紐帶,使化學與材料、能源、電子等熱點方向強強聯合,助推電子科技大學化學學科成功進入ESI前1%。
在保持高水平科研產出的同時,年僅28歲的劉明偵已經成為學院副院長,領先同齡人一大截。
據悉,2018年1月,劉明偵通過了組織考察和干部任職公示,正式成為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的副院長,也是該學院最年輕的副院長。
據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官網介紹,
材料與能源學院于2018年1月19日在電子科技大學清水河校區成立。
電子科技大學根據國家“雙一流”建設要求,推進“新的辦學結構改革”戰略部署,以一流建設為目標、以學科建設為基礎的要求,整合校內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資源,經學校黨委全委會通過決定,成立材料與能源學院。
材料與能源學院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和化學工程與技術兩個一級學科,均有20年以上的辦學歷史和良好的成果積累,特色鮮明,優勢突出。
近幾年瞄準國際前沿與電子信息產業重大需求,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并舉,材料和化學兩個學科都已進入國際ESI全球排名前1%,并取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代表性業績。
研究成果豐碩的劉明偵,對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也有著清晰的定位——
“成為一名‘有理想、有責任、能堅持、有擔當’的人,是我對自己的要求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