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昨日(2日)上午11點,上海古寺玉佛禪寺大雄寶殿正式啟動了平移30米工程。此次平移的最大不同在于平移主體建筑的同時,為了最大限度的保證原貌,主題建筑內部的佛像及文物也將同步完成平移,而這在國內建筑史上尚屬首例。
說到建筑平移,大家其實并不陌生,也很自然會聯想到10年前著名的上海音樂廳平移。有負責人介紹道,如果上海音樂廳平移類似推“箱子”,那大雄寶殿平移則類似推“桌子”。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備受關注的上海玉佛禪寺大雄寶殿平移工程正式啟動。在現場,大雄寶殿已經被圍架起來,放置在一個大“托盤”上,“托盤”下鋪設了一條條滑移軌道,軌道呈現凸字形,上面還鋪著鋼片,在地面上則貼有用來標記平移距離的刻度線。
本次平移的大雄寶殿占地面積約450余平方米。大殿為傳統磚木結構,殿內中央供奉著三尊泥塑大佛,均為始建時原物。此外,殿內的磚雕、石雕、屋面灰塑、瓦脊等工藝精湛,也都是重點保護對象。為了保持殿內的原貌,施工方案最終決定整體平移。玉佛禪寺平移頂升項目經理陳運峰說,由于大雄寶殿磚木結構的特殊性,在施工時也要想些特殊的辦法。
陳運峰:它這個屬于磚木結構,不單房子要拖換,中間還有大佛,而且還存在一些未知的因素,我們在施工的時候也是邊設計邊施工。我們要把這個房子想成一個整體,我們做了一個混凝土梁,這個房子整個在混凝土梁上坐著。
平移項目施工方、上海天演建筑物移位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藍戊己表示,像這樣的還帶著所有的佛像、雕刻一起移動,在國內尚屬首次。
藍戊己:那么寺廟的平移在國內也是有先例的,那在寺廟里面帶著3尊佛像,觀音碑還有20個羅漢,一起平移的,這個在國內絕無先例,并且在國際上也很少見的。
與我們熟悉的上海音樂廳平移不同,音樂廳的磚混結構使整個平移過程類似于推一個‘箱子’,而大雄寶殿木結構不生根的特點使其過程類似于推一張‘桌子’,‘桌子’下方還需帶著所有佛像、佛臺一起移動,過程中如何保障整體結構和佛像文物的安全,對于施工方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施工總承包方上海建工四建集團項目經理沈君旗說,最難的就是對大雄寶殿進行加固托換,因為要與原有的基礎切斷,再將大殿放置在托盤梁上,進行整體的移動和抬升。
沈君旗:這個工作的難點的話一個就是托換,因為原來都是老的磚基礎,中間都是空的,我們首先在里面采用的是灌注,灌漿,把它先凝固起來,鉆孔完了以后再放36號的工字鋼在里面,佛像的兩邊再灌注混泥土梁,那么這樣,佛像和磚墻的托換都完成了。
上海玉佛禪寺最早建于1882年,因寺內供奉兩尊玉佛而得名,最早的寺院已經毀于戰火,現今留存的是1918年由可成法師在今普陀區安遠路重建,是一座國內外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
這次平移的大雄寶殿至今也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作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和區文物保護單位。為什么需要大費周折進行平移呢?帶著殿內的文物進行平移,無疑也是增加了項目的難度。在平移的過程中,施工方又將如何保證殿內文物的安全呢?
大雄寶殿和佛像一起移位,給工程帶來了新的技術挑戰。沈君旗表示,除了加固文物自身以外,工人還在佛像的四周搭設了加固結構,人站在上面都沒什么感覺。鋼性框架,鋼框架與佛像間還分段布置了水平木夾板和限位肋板,并通過柔性防火材料纖維支墊填充空隙,即使平移過程中佛像產生輕微晃動也不會造成損傷。
沈君旗:我們之前做過試平移,試平移的時候人站在上面是感覺不到的,我們在上面還放了四瓶礦泉水,水放在上面還是很穩的。我們還采用科技手段的,我們上面還要靜力水準的檢測,還有豎向傾斜的監測系統,這些都是由電腦控制的,整個在試平移的過程中,數據都是很穩定的。
據了解,從今年五月開始,玉佛禪寺便封閉了大雄寶殿,開始進行加固修繕及平移準備工作。那么,為什么要花費這么多時間精力進行平移,玉佛寺修繕辦公室明照法師給出了答案。
明照法師:比如重大節慶期間,這個前面廣場的人特別的擁擠,為了保障安全,所以我們想把前院更空一點,顯得縱深更大一點。所以我們就想能不能用現在的平移技術,讓大雄寶殿往后再退一點。
這所百年寺廟,經過時代變遷,所在區域早已經是樓宇林立的中心城區,面臨著消防、交通、建筑結構、高密度人員集聚等多重公共安全隱患。住在周邊的市民程女士就表示,這樣的改造工程,對大家來說都是好事。
程女士:以后就可以容納更多的人在這里進行一些儀式和活動。而且,玉佛寺是一個百年老寺,很多設施和結構都已經比較老了,這樣平移的話,再結合整個的改造工程,以后會消除很多的火災隱患,這樣對大家的安全也有保障。
據了解,在平移結束后,寺院還將對殿內佛像進行重新修補,殿前也將增設鐘古樓、觀音殿,而殿前的廣場面積也將擴大近一倍,為重大香期及大型活動提供容積場地。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