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市場傳聞稱,中國可能在未來3年內逐步停用外國計算機設備和軟件。市場人士預計,此舉可能會對包括微軟、戴爾、惠普在內的美國科技公司造成一定沖擊。受此消息影響,A股中的半導體和軟件概念股紛紛啟動上漲行情。
據稱,上述政策被概括為“3-5-2”,即按照在2020年完成30%、2021年完成50%、2022年完成20%的速度來推進。按此進度,中國需要更換2000萬件至3000萬件外國設備。
硬件國產化市場規模可觀
機構數據顯示,中國計算終端設備市場規模接近4000億元,其中,電腦市場規模約2500億元,服務器市場規模約1200億元。目前中國企業僅在整機制造等價值量最低的環節具有一定優勢,在利潤率最高、產值最大的核心芯片(CPU、GPU等)和操作系統OS、辦公軟件等市場,Intel、微軟少數等為代表的國際巨頭占據95%以上的份額。因此,在局部領域強化國產自主品牌,并逐漸向民用領域延伸,將形成巨大的國產替代市場。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的芯片產業雖然發展速度落后于歐美國家,但在兩個領域依然擁有話語權。“一個是軍工領域,受到國家資源的推動;另一個是消費電子領域,部分芯片技術已經實現國產化,進口芯片不再漫天要價,帶動電子產品價格逐步走低。”
科創板有多家上市公司涉足芯片半導體領域,由于主板市場中的該領域科技股此前曾大幅上漲,目前股價普遍處于相對高位,因此在投資標的的選擇上,市場資金更加青睞估值相對不高的科創板股票。近期的市場表現也顯示,前期經歷長期調整的部分科創板芯片股,近期開始補漲。
品利股權投資基金投資經理陳啟對記者介紹,在芯片制造領域,中國已經有匹敵國外的企業出現。芯片核心產業鏈是芯片設計、芯片制造、封裝測試。在芯片制造環節,原材料、耗材以及設備、輔助制造系統就是產業鏈的支點,已有科創板公司在該領域具有業內領先的技術。
陳啟表示,美國的逆全球化、日韓半導體產業沖突給國內半導體需求企業很強的警示作用,中國企業需要擁抱全球,但自主可控必不可少,過去被“卡脖子”的高端芯片、半導體設備、材料等重要領域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半導體產業是國家鼓勵發展的行業,未來發展持續向好,最終實現芯片產業鏈國產替代,將是一個持續的不可逆的過程。
軟件國產化已經在路上
在計算機硬件國產化中,芯片是重中之重;在軟件國產化中,操作系統則是另一重點。今年8月,華為發布的自研操作系統鴻蒙OS,其出發點和Android、iOS都不一樣,是一款全新的基于微內核的面向全場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統。華為消費者業務軟件部總裁王成錄在12月8日“HUAWEI Talk主題分享”會上透露,2019年華為除了手機、平板和電腦,其他終端產品將全線搭載鴻蒙系統,并在境內外同步推進,鴻蒙系統的全面開源也將在明年8月正式開放。
近期A股中的軟件服務板塊異動大漲。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資顧問對記者表示,繼硬件國產替代主題被爆炒之后,軟件的國產替代邏輯或許會成為市場下一個關注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