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崔文靜北京報道
(資料圖)
6月28日,成立近20年的高盛高華迎來新名字——高盛(中國)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高盛證券(中國)”)。
“在持續致力于成為中國領先的國際投資銀行的發展策略下,此次更名標志著高盛在華業務的新里程碑?!备呤⒃谄涔傥⒅腥缡切?。
有市場人士分析表示,高盛證券(中國)一路走來頗為不易。
2004年12月,高盛即與北京高華聯合成立合資券商高盛高華,彼時高盛持股33%;券商外資持股比例放開以后,高盛先于2020年將高盛高華持股比例提升至51%,后于2021年10月全資持有高盛高華,使得高盛高華成為國內第二家外資全資券商。
此后,北京高華業務相繼轉移至高盛高華。如今,高盛高華正式更名為高盛證券(中國)。
然而公司的業績表現卻差強人意。更名后的高盛證券(中國)目前正面臨著嚴峻挑戰。
其近幾年營業收入、凈利潤等多項主要經營數據始終不及2007年水平,2021年凈利潤甚至一度虧損。
即使其優勢業務投資銀行,近年同比變動幅度也是降多增少,2022年同比跌超八成后排名已經在百名開外,收入僅為2015年時的7.19%。
合資到獨資漫長跨越
高盛與中國資本市場結緣已久。
早在1994年,高盛即進入中國內地,目前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均設有辦公室。
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承諾,3年內允許設立中外合資證券公司,從事A股承銷、B股和H股以及政府和公司債券的承銷和交易,外資比例不超過1/3。高盛緊跟政策加快在華證券業務布局。
2004年12月,高盛與北京高華共同出資組建合資券商高盛高華。
盡管其后多年高盛高華在業內表現平平,但高盛一直堅守。而在證監會于2019年10月宣布于2020年取消證券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以后,高盛開始擴大持股比并尋求獨資。
2020年3月,高盛在高盛高華的持股比例從33%增加至51%;與此同時,高盛高華的外資股東方由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高盛集團。
2021年10月,高盛集團宣布將收購高盛高華剩余的49%股權,并于次月完成股權變更的工商登記,至此,高盛集團全資控股高盛高華,高盛高華成為國內第二家外資全資券商。
2021年12月22日,高盛高華又與北京高華簽署《業務轉讓協議》,高盛高華同意受讓北京高華現有的所有業務。
2023年2月18日,根據高盛高華業務重組計劃,北京高華的原各項業務由高盛高華承接開展。北京高華原有業務包括證券自營業務、證券經紀業務、證券投資咨詢及代銷金融產品業務,上述業務相關的客戶關系、系統以及人員等一并遷移至高盛高華。
2023年6月28日,高盛高華正式更名為高盛證券(中國)。對此,高盛表示,自高盛取得此前以合資形式運營的中國業務主體的全資控股后,大部分業務已向統一實體遷移,隨即宣布此次更名。
除持股比例的提高與更名以外,高盛證券(中國)近年在國內亦有多次重要布局。
2021年6月7日,高盛高華在上海設立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上海證券承銷保薦分公司。
7月6日,北京證監局核準外資控股券商高盛高華變更業務范圍,增加證券經紀、證券投資咨詢、證券自營、代銷金融產品業務。
7月28日 ,證監會發布《關于核準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子公司從事另類投資業務的批復》,這意味著高盛高華收購北京高華盛澤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另類子公司獲得證監會批準,此后高盛高華將可通過另類子公司參與科創板、創業板跟投。
2022年5月31日,高盛高華獲得證監會核發的新增證券經紀、證券投資咨詢證券自營及代銷金融產品業務的《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
2022年6月,北京英藍證券營業部、深圳中心四路證券營業部及上海浦東新區世紀大道證券營業部的工商設立登記變更完成,同年8月,上述三家營業部悉數取得《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
營收凈利潤階段性萎縮
盡管高盛在國內的業務布局緊跟政策且節節推進,處于外資在華證券布局的最前沿,但客觀來說,其業績表現并不出色。
在內資券商主要經營數據普遍持續改善的2019年-2021年,高盛高華凈利潤卻連年下降,2021年一度由正轉負虧損0.15億元。
2007年,高盛高華營業收入、凈利潤已經達到11.96億元和0.90億元,然而,15年過去了,其2007年的營收和凈利潤均從未被超越。
高盛高華凈利潤在經歷了2021年的虧損之后,2022年增至0.82億元,券商行業排名第79位。
高盛高華致力于成為中國領先的國際投資銀行,投行業務是其中國布局的主力。
據高盛高華2022年年報披露,截至當年年底,其共有員工155人,投行人數為85人,占比高達55%。
即使是高盛高華重點打造的投行業務,近年來收益同樣并不樂觀,甚至遠不及8年前。
Wind數據顯示,2022年,高盛高華投行業務收入僅為0.24億元,較2021年大跌84.85%,其2015年投行收入為3.34億元。
不過,高盛高華在國內欠佳的業績表現,并非其一家獨有的問題,外資券商在華業務的創收普遍有待提高。
有業內人士分析,這一方面因為外資券商業務仍有一定限制,另一方面也源于外資券商的“水土不服”。隨著政策包容性的進一步提高,以及外資券商在國內展業的經驗積累,其后續經營情況或有所改善。
對高盛證券(中國)來說更是如此,高盛成為唯一股東、過去以合資形式運營的中國業務主體轉移至高盛證券(中國)、新名字的啟用等,均意味著高盛在華業務布局站在新的起點,未來或有望助力高盛扭轉近年來在華創收的間歇性倒退,實現營收、凈利潤的穩步提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