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學派是所有經濟學流派中認識市場最深刻、捍衛市場最堅決的學派,沒有之一。相比之下,主流經濟學對政府干預做了很大的妥協,放棄了不少重要的原則,主流經濟學的教育和科研很大程度上也依賴于政府的支持。
但也正是因為這樣,奧地利學派才在所有經濟學派分支中顯得那樣不可思議,那樣別具一格,奧地利學派對經濟周期的看法,或許會給我們對未來的經濟走向提供不一樣的視角。
宏觀經濟的一個重要起源,那就是大家對經濟周期的問題感興趣,從問題出發刺激了宏觀經濟學的發展。
(資料圖)
面對同樣的問題、同樣的經濟周期,不同的經濟學派之間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不同,理解不同,甚至對應的選擇和做法也各不相同,今天我們主要介紹的就是對經濟學貢獻非常大的一個經濟學派——奧地利學派是如何看待經濟周期問題的。
理解奧地利學派對經濟周期的看法,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今天的中國經濟周期,它是處在什么樣的位置,以及未來的經濟走向又到底如何,這幫助我們理解今天的世界,至關重要。
奧地利學派最早是由兩位經濟學家,卡爾·門格爾和他的學生龐巴維克共同創立的。
但今天我們在講奧地利學派的時候,我們指的不僅僅是門格爾、龐巴維克、哈耶克、米賽斯,我們把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和大衛·休謨也能加進去,包括美國的經濟學家歐文·費雪、布坎南,甚至是科斯都可以算作是奧地利學派的一份子。
奧地利學派是如何看待經濟周期的呢?
奧地利學派有一個主張,那就是個人才能做出選擇。
今天我們看這個主張,覺得很理所當然,但是在當年這并不是那么清晰的,尤其是在計劃經濟盛行的那個年代,更多人會看一個經濟體怎么樣、一個社會怎么樣、一個民族、甚至是一個部門怎么樣,很少能夠看到個體。
除此之外,奧地利學派研究經濟現象要研究人的動機,得有人文背景,所以我們看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的著作像一個經濟學家,但更像一位哲學家,一位人文學者。
奧地利學派離真實的市場更近,離紙上的數據更遠。
而奧地利學派對經濟周期的看法,和別的學派則有所不同。
第一個不同在于,奧地利學派主張貨幣不是中性的。
在一個經濟體印鈔的過程中,增發貨幣的多少以及對貨幣的流通方向、對產業政策的扶持、甚至是對一個行業的補貼等等,貨幣對人們的行為都會有極強的誤導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貨幣不是中性的。
以我們自己的經驗來看,2008年之后的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就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人們的行為產生了偏好,不僅僅鼓勵了一部分的企業家進行更多套利行為,就連個人和公司也全部玩起了“炒房”。
貨幣的流通方向和扶持措施,間接導致了當時房價的高居不下。
也因此,有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當時的4萬億刺激計劃,導致了我們錯過了最佳的經濟轉型機會,企業家套利行為增多,創新精神減少,導致生產要素不足,經濟轉型困難。
第二點,奧地利學派認為資本是異質的,不是同質的。
奧地利學派認為,資本有它獨特的使用方式,一種資本形成了,它就只能用在具體的用途上面,不能隨時隨地轉移到其他用途上面。
例如煉鋼爐,一旦生產出來了,就只能用來煉鋼,不能用來生產玻璃,更不能用來生產烤鴨。
而奧地利學派認為資本是異質的背后,其實是想說,錯誤的投資決策一旦做出,要修改就需要花費很大的功夫,就得付出極大的代價,也為后面的政策建議埋下了重要的伏線。
舉個例子,過去很多地方鼓勵搞基建,促進GDP,結果可能導致地方債務居高不下,雖然短期來看GDP是上去了,任期考核也達成了,但長期來看,錯誤的引線早已經埋下,未來的隱患遠比短期的GDP增長更危險。
這就是奧地利學派認為“資本是異質的,不是同質的”背后的原因。
任何錯誤決策,一旦形成,就很難再收回了,投資一旦下去,就很難彌補損失,尤其是對宏觀經濟周期而言。
第三,奧地利學派認為,社會機制是人們行動的結果,不是實現計劃的結果。
我們經常會看到修好的公園,鋪上的草地會被人為地踩出一條路來,遇見這樣的情況,我們都會心痛,而公園修好的路是事先計劃好的,但人們為什么不走修好的路,要去踩草地呢?
原因可能是因為草地更近,如何解決這個辦法呢?
那就是讓人們先走一會,人們走出來那條路,你再去鋪石頭、鋪水泥。
而我們常常說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個道理,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社會上各種紛繁復雜的社會機制,這也是人們共同行動、自然形成的結果,而奧地利學派對此也有一個專有的名詞,那就是自發秩序。
基于以上這三點,我們就可以推測出奧地利學派是如何看待經濟周期問題的。
奧地利學派認為,經濟周期的起源就是政府過度印鈔導致的。
抵不住誘惑過度印鈔的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政府需要花錢。但政府顯然是自己不能掙錢的,于是只能通過收稅、借錢或者自己印錢的辦法,來增加自己手上的鈔票。
而在收稅、借錢、印錢的三個選項當中,前兩個都需要“別人答應”才行,而印錢則不用,所以不管是美國還是歐洲,總有過度印鈔的沖動。
以美國為例,美聯儲多印了錢,通過政府部門或者銀行系統把錢注入經濟體以后,整個社會貨幣流通量就增加了,錢就多了起來。
這一行為會導致什么后果?
短期內,由于錢多了人們借錢就容易了,借錢所需要支付的利息就下降了,利息下降本身就發出了一個信號,那就是未來的商品變得值錢了。
利息理論告訴我們,利率是衡量人們耐心的一個指標,利率越高耐心越低,利率越低耐心就越高。
真實利率如果下降,那就意味著人們覺得未來的前景更明朗,期貨在今天看來就越值錢,于是人們就會覺得投資未來是有利可圖的。
換句話說,美聯儲通過大量印鈔制造了一個“假象”,產生了一個并不真實的利率下跌的過程,而利率下跌會誘發人們增加對未來的投資。
這個原則在全球都通用。
由于利率的下跌,誘發了人們增加對未來的投資,一開始,一定會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人們開始制定長遠的規劃、湊集大筆的資金,雇傭那些本來不會雇傭的勞動力,大家都準備大干一番。
但我們不應該忘記,過度印鈔的貨幣,此時正在慢慢向社會、向整個經濟體的每一個角落慢慢滲透,盡管這需要一定的時間,但貨幣增發的那一天還是會到來。
于是人們開始感到,物價飛漲了,原來挺好掙的錢,即使掙到了也買不到原來能買到的那么多東西了,最后人們終于知道,通貨膨脹到來了。
這和今天美國發生的景象,可以說是完美貼合。
由于美國在疫情期間大肆派發現金,過度印鈔導致當時的美國出現了許多企業招聘工人甚至加薪的狀況,但到了今年,通脹開始顯現,許多大公司開始裁員,甚至就連美國的一家銀行也破產倒閉,這就是過度印鈔的一個真實案例。
這個時候,美國就面臨一個兩難的選擇:要么繼續增發貨幣,對通貨膨脹假裝看不見,對美國民眾的抱怨充耳不聞;要么就是對增發貨幣的步伐放緩,甚至通過調高利率的方式,把市面上流通的錢,給回流到銀行里,降低通脹,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加息。
這就奧地利學派所理解的經濟周期發生的過程,而要避免經濟周期,最根本的辦法,就是不要亂印鈔票,要抑制住政府亂印鈔的沖動。
奧地利學派的一位主要人物米賽斯就經常說:“要徹底地解決經濟周期問題,辦法很簡單,那就是跑到印鈔廠,把電源給關了。”
米賽斯和哈耶克
我知道很多人會有各種各樣的疑問,例如,印鈔不是一件好事嗎?雖然市面上的錢多了,但肯定有一部分錢被拿去當做了投資,被當做了生產要素,提高了生產力效率,最后市面上的錢雖然增加了,但由于生產力效率的提升,哪怕是有一些通脹,但也不至于產生經濟危機。
這樣的問題想法很好,但現實在于,生產力效率的提高,往往很難以一個宏觀手法去引導,反而會產生更大的套利空間。
經濟的增長當然意味著市面上貨幣總量的提高,但經濟增長的背后我們不能簡單地歸納為貨幣的總量增加,否則理論上一個國家只要開動印鈔機全天24小時不停運轉,那么它就可以成為全球收入最高國家。
更重要的是,經濟增長的背后離不開生產效率的提高,創新的精神和新技術的出現導致人們效率的提高。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企業家精神。
今天我們能夠享受到的一切,互聯網、電話、通訊衛星、醫療,背后的每一個技術的迭代和發明,本質上就那么幾個人,例如喬布斯一意孤行推出了iPhone,這是創新的力量,這讓今天的蘋果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上萬億美元的價值,這背后離不開企業家的創新精神。
而過度印鈔背后的問題就在于,由政府主導的印鈔,錢應該去往哪里?這是一個很主觀的偏好。
過去錢經常流入到房地產市場,房企向銀行借貸、拿地,最后賣給購房者回籠資金,然后再修高樓,同時又繼續向銀行借錢拿地如此循環。
錢的流通是非市場性的,錢流向哪里,理論上就會鼓勵人們去往哪里,這會增加企業家的套利行為,而非鼓勵企業家的創新精神。
同時我們還要看到,錢流到了某個行業,這就意味著該行業的火熱,但同時勢必導致其他行業“趨冷”,這種非均衡,長期來看會導致市場失調,出現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就會大增。
同時,過度印鈔會給市場一種假象,一種繁榮的假象,這會導致很多人在虛假的繁榮下投資、擴大產能,但最后可能又會帶來巨額虧損,從而引發連鎖效應。
今天我們看到房貸利率的下跌,促使房地產市場的回暖,而按照奧地利學派的看法,這就是繁榮的假象,因為這背后不是市場機制決定的,是虛假的繁榮,是人為有意的繁榮。
由于需求和供給之間的關系,只有身在市場中的企業家具體才知道,什么時候應該投資、什么時候應該減產,企業家根據自身的經驗和主觀判斷來進行投資或縮減,而過度印鈔把市場的水“攪渾了”,短期來看是繁榮的,但卻加劇了企業家所面臨的不確定性。
與此同時,由于過度印鈔的錢到底應該流通到什么行業中去,這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幾乎很難做到完美無瑕。
最后,這還會導致尋租的空間,那些和銀行關系好的、和政府關系好的企業,很可能優先拿到貨幣、貸款,從而增加了腐敗的空間。
這就是奧地利學派對經濟周期的看法,奧地利學派認為,經濟周期的繁榮和衰退,本質上是因為過度印鈔導致的,印鈔短期刺激繁榮,長期卻會擾亂市場信號,干擾企業家做出投資決策的行為,最終引發通脹和供需失衡,導致經濟危機。
借助奧地利學派的看法,或許可以給我們判斷當下和未來,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視角。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關心事物發展背后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關注我,把知識磨碎了給你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