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羽童已離開,不在公司任職。”隨著格力澄清孟羽童“單飛”傳聞,董明珠接班人培養計劃宣告破產。
事實證明,商界再難出“第二個董明珠”。相比于孟羽童這樣一個已經淪為“網紅”的過去式,董明珠本尊顯然才是輿論永遠的重心——股權“凍結”烏龍、巨債償還壓力、格力業績不及預期……
(資料圖片)
人們更關注的,是董明珠如何跨越層層障礙,帶格力重回正軌。
1
再造一個“董明珠”失敗
2021年9月12日,孟羽童在微博上發文,“已經正式入職格力啦。”
2023年5月10日,格力電器(000651)對外回應稱“孟羽童已離開,不在公司任職。”
605天,再造一個“董明珠”計劃以孟羽童離職而暫時擱淺。
孟羽童是董明珠在2021年7月參加綜藝節目《初入職場的我們》時“淘”到的。對在節目中獲得“轉正名額”的孟羽童,董明珠當場就說出了“符合接班人標準”這樣的話語。
而后,在孟羽童以秘書身份活躍一段時間后,董明珠更是在同年12月參加中國制造業領袖峰會時直言“我要把她培養成第二個董明珠”。
一陣熱議之后,格力接班人和“第二個董明珠”畫上了等號。事實上,從董明珠的公開表態來看,這也是她內心所認定的,畢竟這些年格力和董明珠二者幾乎也是被同等看待的。
不久前,格力電器披露的《2023年第一季度報告》將董明珠所持公司的1150萬股被質押“錄入錯誤”成了“凍結”,一時驚起格力電器難堪負債、深陷造車巨坑等輿論風波。
當企業家的形象等同于一個企業的形象時,企業家活躍能帶動企業知名度上升,但同時,當企業家出現負面輿論時,企業的形象也會隨之下跌,甚至增加企業問題曝光的可能性。
《正經社》分析師注意到,在“被凍結”烏龍背后,實際上是外界關注已久的董明珠負債問題。
有數據統計,近幾年來,董明珠對外的大額投資主要有三個:
在2017年前后共計斥資23.4億元投資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已更名為“格力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在2019年與公司17位高管作為原始股東的“珠海格臻投資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后續有增資)共計投入13.41億元;2021年后參與的員工持股資金共計2.47億元。
上述三筆巨額投資共計花費39.28億元。即使將董明珠截至2021年底的薪酬、股票、分紅等都換算成現金,總共也才31億來元。這中間還存在約8.28億元的資金缺口。
這缺口總不可能是隔壁雷軍輸給她的“賭資”來補齊。
這也是為什么,當“質押”被誤錄為“凍結”時,外界的反應會如此巨大。
畢竟,關于董明珠缺錢,自投資銀隆時期就有熱議。而這些年來,最大筆的投資銀隆被套,債務壓力不斷加大。
如此壓力下,董明珠還在負重前行,可見要做“董明珠”并非易事。董明珠曾在2021年6月公開談論過“格力接班人”的要求:一要有放下自我、一心為公的思想覺悟;而要有講真話、干實事的企業責任擔當;三要有尊重制度、規避風險的意識。
粗看起來,格力接班人似乎對專業能力的要求并不高。而一直以“第二個董明珠”為目標奮斗的孟羽童在眾多打工人中也并不算專業能力出色的。以她在《初入職場的我們》節目中的表現來看,那是學歷最低、經驗最少、專業最不對口,做的方案跟產品沒有關系等等。某種程度上,最后一點甚至都不能稱之為一個優秀的打工人。
而要讓剛剛畢業的孟羽童扛起董明珠尚且感到吃力的格力電器,顯然是天方夜譚。這也是再造一個“董明珠”注定短期內不會有結果的根本原因。
2
傳奇話本無人續寫
董明珠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受MBA尊敬的十大創新企業家”、“中國十大營銷人物”、“杰出社會企業家”、“全球最具影響力女性榜第44位”……諸多名號和榮耀,可以簡單地濃縮成三個字——鐵娘子。而這個稱號的背后,與格力電器息息相關,與業務能力緊密相連。
這分關聯,是格力電器之幸運,也是格力電器甜蜜的負擔。
格力電器的幸運,是由董明珠一個個看似“激進”的決策成就的。首創了“區域銷售公司”模式,解決了經銷商竄貨問題,同時用“先款后貨”的模式深度把控住經銷商;和前董事長朱江洪一起將格力電器運作成格力集團最有價值的一塊資產,把格力打造成中國空調的代名詞;啟動股改稀釋國資股權強化格力電器獨立性,讓格力電器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等等。
董明珠在格力電器履職33年,將格力電器從2000萬元規模做到了今天一度突破2000億元。這是格力電器的成長傳奇,更是董明珠這個商業人物的傳奇。
但在越發成熟的商業戰場上,董明珠的激進成了格力電器今天的負擔。
中國空調看格力,曾經的輝煌成了格力電器在新時代的桎梏。格力空調自2005年起,已經連續18年保持行業第一的地位,且市占率一直保持在30%-40%左右。但空調行業逐漸飽和,也意味著格力電器繼續增長的空間有限。
《正經社》分析師梳理了解到,近5年來,格力電器旗下空調業務營收不增反降,2018年-2022年分別為1556.82億元、1386.65億元、1178.82億元、1317.13億元、1348.59億元,增長率從2018年的26.15%跌至2022年的2.39%,期間的2019年、2020年兩年,還是負增長。
由于格力空調這根大腿的疲軟,格力電器的業績也開始滑坡。格力電器的營業總收入自在2018年、2019年短暫站上2000億元的高峰后,就一路波動下滑。2018年-2022年,營業總收入分別為2000億元、2005億元、1705億元、1897億元、1902億元。
2018年,董明珠曾給格力電器定下“2023年沖擊6000億元”的目標,但照著現在的情況,這個目標已經鐵定成了一塊虛無的大餅。
業績不佳這些年,格力電器的股價也從60元/股(前復權,下同)上下一路下行。截至5月12日,報收34.27元/股,相較于2020年12月31日觸及的歷史高點62.79元/股,下跌幅度高達45.42%,已非常接近腰斬。市值跟競爭對手比起來,更是從遙遙領先走向了大幅落后。
這也是為什么,董明珠要竭力推動格力電器股改。這之中除了順應國企混改宏觀政策、助力地方產業發展等宏觀因素,另一個切身的原因就是方便格力電器突破家電行業瓶頸、提升企業多元化效率。
在對國資的排斥上,不少上市國企都有,但能把矛盾搬到臺面上的,格力電器是第一家,董明珠的排斥情緒更是濃厚。她曾表示,格力電器永遠不會做地產,對由國資主導的、格力集團旗下主營地產業務的格力地產(600185),甚至直言不諱地稱“格力地產使用格力商標對格力電器形成了傷害”。
在董明珠個人喜惡之外,格力電器在經營層面也不待見國資的安排。2012年,珠海市國資委(彼時控股格力電器)曾委派時任國資委副主任的周少強空降,出任格力集團總裁兼黨委書記職務,并將其提名為格力電器董事候選人,試圖下沉到格力電器的決策層。但最終,該提案被格力電器董事會否決,缺乏企業管理經驗又不得“民心”的周少強也成為當年9位董事會候選人中唯一一出局者。
這場自2005年就啟動的股改,或許最初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到2019年最終塵埃落定之際,則更多地給格力電器帶來了多元化的暢想。
3
明珠漸老格力偏航
董明珠執著了15年的股改,脫離國資后的格力電器多元化成功了嗎?答案是一言難盡。
在2018年的股東大會上,董明珠曾為格力電器畫好了一張絕美的產業版圖:囊括空調、高端裝備、生活品類、通信設備和核心部件五大產業。
具體來看,空調包含家用空調、商用空調、冷凍冷藏設備、暖通設備、核電空調、軌道交通空調、光伏空調;高端裝備包含智能裝備、數控機床、精密模具、機器人(300024)、精密鑄造設備;生活品類涵蓋廚房電器、健康家電、環境家電、洗衣機、冰箱;核心部件包括壓縮機、電機、電容;通信設備公司包括物聯網設備、手機、芯片、大數據業務。
截至2022年,格力電器的多元化似乎最多也是外延至小家電市場。格力電風扇市占率行業第一(20.68%)、電暖器產品市占率第二(14.01%),這樣的成績尚能拿上臺面。
不過,五大產業中的四大擴展業務,對比格力空調那就簡直是螞蟻見大象的程度了。以2022年為例,格力電器空調、生活電器、工業制品、智能裝備、綠色能源的營收占比分別為71.36%、2.42%、4.02%、0.23%、2.49%。數據說明了一切。
這里不得不提的是董明珠在2017年以強硬態度盤下的銀隆新能源。正如上述提到,這場被格力電器中小股東投反對票的投資,花費了董明珠個人23.4億元的巨資,這背后耗盡了董明珠與格力電器部分經銷商的情誼,也切斷了董明珠在商界的不少資本人脈,牽扯了一些捋不清的資金關聯操作,甚至還將自己拉近了一個深不見底的巨債深坑。
冒著險盤下銀隆新能源,為的就是未來可期的新能源業務,為的就是格力電器能把路往寬了走。
《正經社》分析師注意到,現已更名格力鈦的銀隆新能源主要負責格力電器的新能源汽車業務,但在2022年,主打生產銷售的6米以上新能源客車銷量僅為1736輛,同比大幅下降,市場份額僅為2.82%,排在行業第12位,連前十都沒進去。
在燒錢的造車界,如此銷量不難想象它的業績難堪程度。數據顯示,格力鈦近3年累計虧損近30億元,2022年虧損更是多達19億元,凈資產也從21.47億元縮水到了2.37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99%。看到這個數據,即便董明珠能淡定,被套牢在格力鈦的王健林、劉強東、陜煤集團也能淡定嗎?
除了五大產業,格力電器還在半導體、再生資源、醫療健康、預制菜裝備等領域也有涉獵,但要么處于籌備待完善階段,要么就是規模太小拿不上臺面。總而言之,格力電器多元化轉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954年出生的董明珠已經69歲了,而在格力待的33年幾乎花掉了她生命中一半的時間。
所以,當她對接班人的要求是“放棄自我、一心為公”時,當她通過各種資本手段將“弱老”的珠海國資從格力電器刮掉時,當她不顧董事會反對也要以個人名義為格力電器尋一條新能源出路時,彰顯的是都她內心一顆赤誠的格力魂。
這顆略帶著偏執和激進的赤子之心,是書寫董明珠傳奇的核心精神,但行至中年,這份赤誠似乎不再能為格力電器護航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