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湯臣倍健為代表的部分上市公司商譽爆雷頻發,給投資者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精神壓力,本欄認為,對于投資者而言,在投資的過程中商譽減值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比如那些業績承諾期剛剛結束的公司,就應該遠離。
通俗來說,商譽就是能給公司帶來利潤的無形資產。例如,同樣是瓜子,沒品牌的賣12元一斤,好牌子的可能賣30元一斤,這貴出的18元就是商譽的價值。消費者愿意多花18元購買大品牌的瓜子,因為投資者可以放心大品牌的產品質量、制作工藝,所以他們愿意多支付一些錢。
因此,好的品牌是有價值的,不限于商品銷售,還有服務、平臺以及其他很多領域。反過來說,既然能夠產生附加價值的公司擁有商譽,那么有商譽的公司也就應該能夠產生附加價值。但是如果某家原本能夠產生附加價值的公司,后來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再產生附加價值了,低于市場給予的預期,那么其商譽就會減少或者消失。如果這是一家上市公司,那么這種商譽的減少就會影響到股東價值,最終侵蝕業績,對于股價也有很不利的影響。
商譽減值背后有很多復雜的原因,有的是因為企業經營不善,有的是因為購買資產時對商譽估值過高,也有的是激烈的市場競爭所致。但從上市公司角度看,曾經超高溢價購買資產的標的公司,在業績承諾期過后,有很大概率出現商譽減值的風險。
所以本欄認為,投資者對于這樣的公司可以抱著懷疑的態度,以規避風險的心態不在年報公布期持有這類公司。如果投資者實在看好這家公司,可以等到年報公布之后,等商譽減值風險消除后再行買入,規避掉風險才是長久盈利的保證。
此外,對于商譽價值占上市公司凈資產比重過高的公司,投資者也要謹慎。當然,并不是說此類公司出現商譽減值的風險會比其他公司更大,而是他們一旦出現商譽爆雷,投資者所遭受到的損失肯定是巨大的。例如,同樣是減值10億元商譽,如果是茅臺,這10億元的影響可能相對小一些,但如果是一家凈資產只有20億元的上市公司,商譽減值10億元,相當于公司直接垮掉一半,這樣的利空對于公司股價的打擊將會是致命的。
投資者還需要當心那些在業績承諾期“踩線”完成承諾的公司。投資者有理由擔心,它們完成業績承諾都是由外力協助的,目標就是完成業績承諾,對于這樣的公司來說,它們的真實盈利能力存在很大疑問,一旦過了業績承諾期,這些外部協助力量將會瞬間消失,業績大幅滑坡、商譽大幅減值也就不可避免。
當然,最好的辦法還是讓上市公司少出現商譽減值的問題,這就要對高溢價收購資產采用更加嚴格的審批,上市公司購買資產不能只看評估價值,還要從長遠評估這塊資產在若干年后的預期價值,否則很容易出現高溢價購買資產后遺癥,業績承諾期一過就“變臉”,投資者也將面臨巨大的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