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日前,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布《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關于做好上市公司2019年年報審計工作的通知》,明確三大行業和三類上市公司將成為2019年年報審計重點關注對象。為何這些行業的上市公司會被重點關注?在年報審計過程中,中介機構該如何履職盡責?今日,本報就相關問題予以解答。
2019年12月31日,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布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關于做好上市公司2019年年報審計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顯示,金融、房地產、醫藥三大行業相關上市公司以及債務違約風險較高、境外業務占比較高、業績大幅波動三類上市公司將成為2019年年報審計重點關注對象。
《通知》指出,當前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案件頻發。2019年年報審計工作要堅守獨立、客觀、公正的職業立場,堅持質量導向、風險導向和問題導向,把提高審計質量、有效防范風險擺在最突出、最緊要的位置,扎實做好年報審計各項工作。
金融業面臨多重挑戰
如果做A股最掙錢行業排名,金融行業可以說當仁不讓地排在前列,但這并不表明金融行業不存在風險。隨著金融行業的發展,一些問題已逐漸顯現。
《通知》中提示,注冊會計師應關注銀行信貸風險管理、關注貸款減值準備計提和不良貸款處置的合理性、關注網貸資金存管業務相關風險;關注信托及資產支持證券業務的資金來源、底層資產、資金使用的具體情況;關注股票質押業務相關資產減值準備計提的合理性;關注公司資管業務是否存在“資金池”、剛性兌付或利用多層嵌套、通道業務等方式將表內信用風險表外化的跡象等。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些企業不適應經濟轉型而出現風險,從而拖累相關的金融機構,比如說銀行壞賬增加、券商質押業務爆倉等。金融行業歸根結底是服務行業,如果它所服務的公司紛紛發生經濟風險,傳導到金融行業后,將是不可忽視的重大風險。
“金融行業的風險還不止于此,他們的外部競爭壓力正在加大。雖然金融行業外資股比限制在2020年會漸次取消,但2019年外資金融機構進軍中國的勢頭明顯加強,這對于國內金融機構來說意味著極大的挑戰。”楊德龍說。
如果說中國的頭部金融機構,還可以在鯰魚效應下做大做強,楊德龍認為一些競爭力不足的金融機構,將會面臨優勝劣汰的嚴峻考驗。
中國社科院金融發展室原主任易憲容對記者表示,當前中國金融市場的問題或風險,一方面是如何保證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價格穩定;另一方面是在政府隱性擔保的溫床下,金融機構是否還有風險未解決,最后是中國金融市場的風險及杠桿率過高。
“當前中國金融市場存在問題與風險,需要加大中國金融體系的市場化改革,否則金融行業的風險是無法扭轉的。”易憲容說。
地產行業經營管理風險偏高
在易憲容看來,金融行業的風險,有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地產市場。他認為,房價的上漲其結果只能是房地產市場的供應量越來越大,導致許多城市住房過剩,房地產市場的風險、國內銀行的風險及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不斷積壓。房價一旦下跌,這些風險將加速釋放,因此住建部在2019提出了房地產“三穩”政策。
“三穩”政策強調支持居民購買住房的自住需求,遏制房地產投機炒作,回到“只住不炒”的市場定位上。易憲容認為,這實際上是向市場發出明確的房價只漲不跌的信號,所以住房投機炒作者依然有進入市場的動力,這增加了建立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的難度。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不同于金融行業較強烈的行業競爭風險,地產行業最大的風險,來自企業自身的管理能力。
“地產行業已經走過舒適區,相比外部風險,更多還是內部風險,比如去庫存的壓力,以及企業資金鏈的壓力,還有就是部分房企內部腐敗問題和人事調整波動,都會影響到房地產公司的業績和市場形象,甚至會引發兼并重組。”嚴躍進說。
《通知》提示,注冊會計師應關注房地產行業調控政策對公司經營產生的影響,尤其應關注融資成本過高、融資渠道受限、商品房限價限購等情形;關注公司收入確認標準、預售收入和銷售退回等的合理性;關注開發成本、土地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成本費用是否準確、完整,利息費用資本化和費用化的劃分是否恰當;關注房地產存貨是否存在“爛尾”、“空置”、“滯銷”等減值跡象。
醫藥行業受政策影響分化加劇
相比金融和地產行業,醫藥行業的風險主要來自醫改政策的落實,進而影響到一些上市公司的業績。
《通知》表示,注冊會計師應關注醫藥行業產業政策變化對公司生產經營的影響,尤其關注“帶量采購”對醫藥行業產品價格及毛利率的影響,存貨跌價準備是否足額計提;關注“兩票制”對醫藥流通環節的影響,特別是銷售結算方式變化對應收賬款的影響,以及銷售費用的真實性與合規性;關注研發費用資本化或費用化處理的合理性。
2018年年底,“4+7”城市藥品集中采購試點政策實施,導致中選藥品價格大幅下降,2019年9月份,“4+7”集采擴面后,27個省級行政區域都已納入帶量采購范圍中。接著2019年11月份進行的國家醫保談判,是我國建立醫保制度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藥品談判,新增談判成功的70個藥品,平均價格降低60%。這些舉措將藥企的利潤空間一層層壓縮,部分醫藥類上市公司由于此前過于依賴幾款核心藥品而忽視了對新品的研發,在2019年利潤與股價雙雙滑坡。
有券商醫藥投研分析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帶量采購刺激了仿制藥企業的價格競爭和研發速度,因為藥品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仿制藥首先要通過一致性評價,然后才能競選帶量采購,在薄利多銷的壓力下,藥企為了生存,必須加快仿制藥和創新藥的研發。一些醫藥“白馬”企業曾靠某幾款仿制藥獲得較高市場份額,在帶量采購帶來的降價壓力下,企業業績下滑,不僅給企業,也給行業中的眾多藥企敲響了警鐘。
楊德龍表示,醫改背景下,很多普藥公司和原料藥公司,因為降藥價影響比較直接,已經表現在企業的業績上,這類公司的估值,也逐步地向化工行業估值靠攏。但是,那些真正的醫藥龍頭股,尤其是創新藥、中藥和醫療器械國產化的龍頭公司,在2019年并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醫藥板塊的行業分化還會持續,這與公司的經營和定位有直接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