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行將結束之際,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加速。
12月20日,銀保監會在通報會上披露,批準東方匯理(出資55%)和中銀理財(出資45%)在上海設立外資控股的合資理財子公司。這是第一家在華設立的外資控股理財子公司。
同一天,寧波銀行(002142.SZ)、杭州銀行(600926.SH)的理財子公司分別獲批開業,江蘇銀行(600919.SH)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
12月19日,興業銀行(601166.SH)全資理財子公司興銀理財開業;南京銀行(601009.SH)理財子公司南銀理財獲批籌建。
截至目前,六家國有大行、全國股份制銀行中的招商銀行(600036.SH)、光大銀行(601818.SH)、興業銀行等9家理財子公司已經開業;部分城商行理財子公司已獲批開業或者籌建;農商行理財子公司暫無進展。
“監管的思路是一步一步來,從國有大行到股份制銀行,再到經營情況良好的上市城商行,估計最后才到農商行。根據規定,對理財子公司的注冊資本等方面有要求,很多農商行無法獨立成立理財子公司,或許會選擇合資、引入戰略投資者等形式。”12月23日,華南某股份制銀行資管部門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首家外資控股理財子公司
在對外開放持續加大的背景下,12 月20日,銀保監會批準東方匯理資產管理公司和中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在上海合資設立理財公司,東方匯理資管出資比例為55%,中銀理財出資比例為45%。
“從股權結構看,感覺像是理財孫公司,之前也有中外合資成立的券商、基金公司,這也體現了外資開放的力度。”上述銀行資管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稱。
外方股東東方匯理是2010年由法國農業信貸銀行和法國興業銀行兩大銀行集團的資產管理業務合并組建的金融機構,2015年11月上市,是歐洲規模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
截至2019年9月末,東方匯理資產管理規模達1.563萬億歐元。東方匯理旗下全資子公司東方匯理資產管理公司,是東方匯理的主要運營實體,也是其最重要的子公司。
今年7月4日,中國銀行全資理財子公司中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在京開業。中銀理財注冊資本為100億元,注冊地為北京,主要從事發行公募理財產品、發行私募理財產品、理財顧問和咨詢等資產管理相關業務。
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在合資理財公司未來的運營上,東方匯理、中銀理財將各有側重,以發揮各自優勢。東方匯理資管將確保合資企業從東方匯理資管久經考驗的全球實踐中受益,將把其全球客戶群引入合資企業;中銀理財將協同中國銀行為合資公司提供銷售支持。
銀保監會方面還表示,目前,還有其他國際資管機構正在與有關銀行理財子公司溝通,協商合資設立外資控股的理財公司。
合資理財公司成立的監管政策背景是,今年7月,國務院發布金融業開放11條,其中有一條是:允許境外資管管理機構與中資銀行或保險公司的子公司合資設立由外方控股的理財公司。
首批城商行理財子公司獲批開業
2019年被稱為“銀行理財子公司元年”。除外資控股理財子公司獲批外,內資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速度近期明顯加快。
12月19日,興業銀行的理財子公司開業。同一天,南京銀行的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
12月20日,杭州銀行、寧波銀行兩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獲批開業,江蘇銀行的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經有33家銀行申請建立理財子公司,其中包含6家國有大行,9家股份制銀行、16家城商行以及2家農商行。隨著興業銀行理財子公司興銀理財開業,目前已開業的理財子公司增至9家。
后續開業“梯隊”里,股份制銀行中,中信銀行(601998.SH)已獲批;城商行中,寧波銀行、杭州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開業,徽商銀行(03968.HK)、南京銀行、江蘇銀行的理財子公司已獲批籌建;農商行方面,暫無獲批消息。
《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報告(2019)》指出,與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法定流程相比,已開業理財子公司從籌備獲批到開業獲批,僅需3―7個月。
到2020年底,理財子公司的數量或較今年翻番,以國有、股份行以及頭部城商行為主。
據時代周報記者梳理,已開業的理財子公司發布的產品中,以固收類產品居多。例如,工銀理財的三大產品系列之一即“固收增強”,交銀理財提出“主打穩健固收”,最新開業的興銀理財主要發力“固定收益+”及權益類產品。
“理財子公司初期以固收類產品為主,對以固收類產品為主的公募基金公司沖擊較大,監管層也鼓勵公募基金大力發展權益類產品。”12月20日,北京某公募基金高管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根據普益標準的統計,截至12月19日發行的理財子公司產品,仍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固收類產品已發行221款,占比達66%,這也與各家理財子公司的產品線布局策略相吻合。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此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和其他資管機構相比,銀行最大投資優勢在固收領域。
劉銀平認為,入場初期,理財子公司會延續之前的投資風格,主打固收類產品。從銀行理財的投資者定位來看,大部分都屬于穩健型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偏弱,更傾向于購買固收類理財產品。
“不過在打破剛兌、凈值化的理財觀念下,未來會逐步加大權益類資產的投資比例,理財子公司在權益類投資領域有很大的業務增長空間,未來或與基金公司、證券公司開展進一步合作。”劉銀平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