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國香港資本市場已有10多宗私有化提案,包括諸多公司,這些公司私有化后大概率謀求回歸A股。另外,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私有化回歸已經有一段歷史了,近些年又有加快的跡象。
對于我國香港地區和海外市場上市企業私有化回歸A股的原因,申萬宏源研究所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首先,因為境內外監管制度并不完全一樣,很多企業在海外上市以后,并不符合或者并不適應當地的監管要求,經常會出現由于信息披露或者交易行為異常等現象,從而受到監管;其次,海外融資條件和競爭環境也不一樣,所以有些企業在海外經營幾年但無法實現有效的再融資;第三就是有些公司認為自己的股價偏低,沒有得到海外市場的足夠認可,所以最終選擇回歸A股以實現更高的收益。
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從國內資本市場角度對記者分析了這些企業私有化回歸的原因:第一,A股資本市場環境改善。近幾年我國資本市場改革加快,海內外長期資金入市,投資者素質提高,市場環境得到改善;第二,政府加大了資本市場對企業的支持。科創板落地并試點注冊制、放寬上市條件,創業板改革等等,都在表明政府保障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增強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的決心;第三,投資者存在“本土偏好”。A股投資者對本國的企業更加熟悉,也更樂意投資本國企業股票,回歸A股可以方便企業融資。
“隨著財富的增長,居民理財需求上升,與此同時,各種長期資金入市,給上市公司回歸A股提供了機遇。不過,A股的市場制度以及投資者結構和海外還是存在不同,而且資本市場監管將會更加完善,這將為上市公司回歸A股帶來挑戰。”潘向東對記者表示。
隨著中國香港和海外市場上市的企業私有化回歸A股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境內的投資者也對這些企業有著自己的看法和投資邏輯。
桂浩明認為,境內投資者對這些境外股票的回歸,態度是比較“中性”的,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主要還是要看公司估值是否合理,以及公司的成長性如何。
潘向東認為,境內投資者應該區別看待這些私有化企業的回歸。起初一些成長類企業受限于A股制度,選擇海外上市,這些企業的回歸,可以為境內投資者提供良好的投資標的,使境內投資者分享新經濟成長的成果。對于長期破凈、融資功能受限的公司,機構投資者具有較強的研究實力,以及很強的分辨能力,而個人投資者應該保持警惕,關注企業基本面,避免盲目投資。
私募排排網基金經理夏風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長線價值投資者而言,優秀企業上市增多是件好事。即使短期可能有估值泡沫,但買不買的權力在投資者,而好企業增多,就意味著在市場的周期更迭中,有機會配置出更佳的組合。對于交易型投資者,則既有更豐富的交易機會,也面臨更多的風險,特別是估值泡沫巨大的時候,要有足夠的風險意識。
“投資者在投資這些企業的時候會考慮行業特點、公司競爭力,也有的會看重主題概念、企業品牌等。”夏風光表示,A股市場提供了比海外成熟市場更好的流動性溢價,是企業愿意回歸A股的根本動力。如果能善用這個平臺,專注企業競爭力提升,持續做好投資者回報,無疑會達成多贏的結果。
“基于國內開放鼓勵政策和回歸A股高溢價等原因,相關公司私有化回歸再次成為主題熱點。從機構投資者角度看,中概股的回歸既會加快國內資本市場走向成熟又會在國內的市場得到公平的對待。”軒鐸資管總經理肖默對記者表示,國外資本市場普遍估值較低,信息更加透明,更有助于機構投資者進行價值分析。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講,有更多成熟型公司進行選擇。
潘向東表示,這些企業通過私有化回歸,意味著國內A股市場環境已經改善;私有化回歸A股短期將為股東帶來超額利益,長期有利于公司業務戰略性拓展;回歸的企業有一些是新經濟企業,有助于推動A股市場新經濟比重,調整A股上市公司結構,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和經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