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銀發經濟”和“養老產業”,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養老院。作為新興產業,“銀發經濟”被譽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細分之下還有大量賽道和行業,每一個分支都具有廣闊的前景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客觀說來,傳統PE、VC過往在這個領域遠遠算不上活躍。記者采訪的多位不同機構投資人都不約而同地表示,沒有或很少看養老相關項目。其中一位投資人半開玩笑地表示:“因為普遍投資太大,而我們規模有限。”另一位則直言:“商業變現有難度,要具備保健品銷售的能力。”
盡管如此,在過去幾年間,還是有不少投資機構被龐大的市場所吸引,紛紛投身養老產業。根據華映資本統計的2010~2019年成立的相關公司數據以及公開信息,記者一共整理了925家養老產業公司投融資數據,其中著重關注了2019年的養老投資情況,希望能呈現“銀發經濟”的全貌及機構動態。
重資產玩家占據大頭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人已高達近2.5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7.9%。在人口老齡化的大環境下,積極發展“銀發經濟”既是老齡社會的迫切需求,也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2018年中國老年產品與服務總體規模達到3.7萬億元,預計2021年將超過5.7萬億元。
回溯我國養老產業的發展,從2000年后進入全面發展時期,政策利好也不斷釋放。根據華映資本的分類以及《中國養老精算報告2019~2050》《2017中國老年消費白皮書》,這里有幾個標志性的時間節點:2006年是“電視購物元年”,電視購物起步,以“快樂購”“好享購”為代表,開啟了中老年購物之旅。2013年是“網購元年、養老產業元年”,互聯網從PC全面轉向手機;“雙11”GMV達350億元人民幣,5年增長700倍;諸多政策利好在2012年獲得通過并在次年釋放紅利。2016年是“旅游元年、社交流量元年”,首屆世界旅游發展大會舉行,國家旅游局“515戰略”發力;全球移動互聯網流量首次超過PC端,直播繁榮。一路發展至今,2019年中國養老行業已經是近7萬億元規模的巨型市場。細分行業來看,日常消費占整體中老年市場規模近50%,為2547億元;而疾病管理及社交娛樂增速最快,市場規模分別達到4億元和586億元。
在此基礎上,記者統計了2010年至今(2019年11月)和養老有關的公司及其融資情況。
根據華映資本的分類,記者將這個行業分為養老產業、社交娛樂、電子商務和綜合服務四個大類。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養老機構、居家陪護、可穿戴設備、智慧養老、養老SaaS等養老產業發生的投融資事件是最多的。而在這其中,戰略融資及并購、A輪、天使輪這幾個輪次的數量最多,分別為44次、44次和40次。
縱觀這些被投項目,正生投資對健翔醫院集團的A輪投資、嘉濤控股IPO募集的1.5億港元,這些籌集的資金都在億元級別,其他案例投資金額在千萬元級別的也不在少數,足見玩家的“重”。其中,住養機構、療養村、居家養老服務等模式占了絕大多數,尤其是在今年的14項投融資事件中,以養老機構為主的養老產業案例占8個,活躍程度可見一斑。
正如一位大型機構投資經理告訴記者,這體現了過去幾年隨著養老政策的利好,帶來了一波養老地產、醫療、智能設備的發展。“模式重、靠地產和國家政策強驅動的養老服務是這個市場的主要玩家,也是過去投融資發生的主要對象。但我們沒有在看這類項目,很簡單——資金量大、周期長、玩不起,一般的基金都不符合要求。”
對此,華映資本VP張倩鋆對記者表示,2014年之前的養老產業更多偏重于養老院、養老地產,和政策有強關聯,都是一些“重資產玩家”。“直到2017年淘寶的50歲用戶猛增至3000萬,微信生態的紅利也逐步釋放。老年用戶觸網比重的提升,給銀發經濟帶來了一個小拐點,各大VC紛紛開始關注這個方向。近期,中老年的文化娛樂、社交電商項目逐步變多。”
社交文娛投融資偏冷
相較于養老地產、養老社區等重資產的養老服務項目,社交娛樂、電子商務及綜合服務等細分領域的投融資數量則偏冷。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共有29起融資記錄,2019年至今共發生5起,而投資輪次也更加早期,主要聚焦于天使輪。
較為活躍的是社交娛樂這一細分賽道,隨著中老年群體觸網規模的快速攀升,他們日益增長的社交需求和相對匱乏的移動產品之間的缺口成為不少創業者的契機。2019年4月,從廣場舞切入市場的“糖豆”宣布完成C輪融資,資方陣容可謂豪華,騰訊投資、GGV紀源資本、IDG等一線機構悉數入局,這無疑為中老年社交娛樂市場注入了強心劑。
此外,為中老年用戶提供相冊制作服務的產品“小年糕”也曾在2019年初登頂小程序月活用戶榜首。在獲得經緯中國、君聯資本的兩輪投資后,2018年小年糕再獲SIG海納亞洲創投基金、BAI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的C輪融資。而在備受年輕人喜愛的抖音、快手等社交娛樂平臺上,也有越老越多的中老年用戶活躍其中。
GGV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李宏瑋在談及投資糖豆時曾表示,中國老齡化趨勢明顯,但尚未出現專注于服務老年人文化消費的平臺級公司,未來的機會或將誕生于此。來自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調查數據也顯示,中國50歲以上網絡滲透率占比已從2017年的10.4%上升至2018年的12.5%。雖然中老年群體社交娛樂需求真實存在、未來市場規模可期,商業化問題是目前多數創業者面臨的困境,線上廣告和線下品牌聯合營銷是現階段多數玩家的主要收入來源。記者注意到,糖豆也曾嘗試通過電商模式、知識付費等方式變現,但并未在市場上掀起太大波瀾,未來這一領域新的變現模式是否可行還需要時間檢驗。
此外,與社交娛樂需求緊密聯系的老年教育這一細分賽道自去年以來也備受關注。據中國老年大學協會統計,目前全國共有7萬多所老年學校,在校學員僅有800多萬,約占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3%,供給量遠遠小于需求。記者注意到,在這一領域入局的創業者正在從不同路徑切入,推出產品和服務。
近年來,我國支持老年教育發展的政策頻頻加碼,鼓勵各類教育機構通過多種形式舉辦或參與老年教育,推進老年教育資源、課程、師資共享,探索養教結合新模式,為社區、老年教育機構及養老服務機構等提供支持,這對于創業者而言將是重大利好。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領域是,針對中老年群體的旅游服務。2019年,這一細分賽道共斬獲3次融資。
張倩鋆指出,銀發經濟雖然看起來很熱鬧,產業也很大,但其中比重最大的還是在養老、康養、房地產這些比較后期的方向上,銀發消費的市場規模相較之下實際很小,應該就兩三百億元。“在這么小的市場規模里面,我覺得還是要先看這種成長性快、變現能力好的方向,等未來兩三年需求慢慢釋放,VC可以再往一些更小的需求去做布局。”
中老年產業進下半場?
在過去近10年的時間里,銀發經濟的戰場主要被重資產玩家主導。對于接下來的發展方向,多位接受采訪的投資人觀點也大相徑庭。
張倩鋆表示,中老年領域產業已進入下半場,上半場更多的是在搶流量,借助流量紅利搶奪中老年用戶。互聯網獲客的本質還是在于用戶價值實現,下半場更多的考驗在于對中老年用戶的運營。如何高效運營用戶,提升用戶黏性時長,如何將有效用戶變現,是下半場的核心關鍵。“2050年中國50~70歲人群的占比會更高,面對人口結構的改變,老年群體消費會帶來更多的變化,比如需求的多樣化、服務的垂直化。隨著銀發人群觸網率的提升,電商和教育都會開始向線上線下業態融合的方向發展,也會有新的品牌機會誕生。”
長嶺資本管理合伙人蔣曉冬也曾公開表示,談到老齡化產生的一些商業機會很容易往TMT的商業邏輯上去靠,許多投資人、創業者也會從這個角度出發去制定創業路線,但是簡單將TMT商業模式進行套用的方式還是有待商榷。“TMT公司通常是高頻、低客單價、低門檻,但我們投資的養老領域的一些企業則恰恰相反:相對低頻,客單價相對比較高,有較高的進入門檻或壁壘。壁壘指的是這項業務需要一定的行業經驗及資源積累,或者在比較早的時間點進入時能夠建立健康的商業模式。這個門檻可以不需要特別大的資金投入,但是可以通過持續性的積累獲得競爭優勢。這種差異由老年行業所服務的人群特點和習慣決定,并不能輕易改變,所以需要努力去適應這個相對慢一些的行業。”
還有一些投資人則持相反觀點。在他們看來,這一領域并不適合傳統投資機構積極地介入。
北京一位長期從事早期投資的創投屆人士就向記者表示,像養老機構、醫養社區這樣的重資產項目,資金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其背后一般都是大型房企或傳統金融機構加持,PE/VC機構很少介入。而養老行業的創業和投資難在很多人沒有老過,這一特定群體的一些需求如果不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去調研,可能真的無法理解,更遑論做出好的產品和服務了。“都說銀發市場規模大,老年群體有錢又有閑,但對于六七十歲的老年人來說,即便有一定的存款,他們也很清楚自己很難再創造價值去掙錢了,所以日常生活中是儲蓄心態,花錢方面也格外謹慎。不少產品最初用低價去吸引用戶,一旦價格提升,用戶立馬大批量流失。我們看過一些社交、文化娛樂類的產品,財務模型比較難看,基本是處于賠本賺吆喝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