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已走過20年發展歷程,期間,不斷涌現的新業態在便利了居民生活的同時也對監管提出了挑戰。眼下,強監管態勢延續,如何平衡安全與便捷仍是各機構需要重視的課題。同時,站在金融科技新時代的十字路口,各家支付機構亟須加快革新求變,開發“綠洲”。而如何在守好合規底線的同時找到更多利潤增長點也成為當前支付機構轉型的關鍵。
清肅違規 洗牌加速
進入2019年,第三方支付行業強監管態勢延續。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央行系統已對第三方支付機構共計開出59張罰單,罰沒金額合計高達4764.34萬元,涉及39家支付機構,易寶支付、匯潮支付、隨行付、中付支付、杉德支付等榜上有名。其中,違反清算管理規定、違反有關反洗錢規定的行為等成為機構被罰的主要原因。
千萬罰單下發也僅是近年來支付行業持牌化從嚴監管的一個縮影。今年7月9日,央行公示第7批支付機構支付牌照續展結果,天下支付、新疆一卡通2家不在準予續展名單中。隨后9月,新疆一卡通被注銷支付業務許可。截至目前,央行共發放271張第三方支付牌照,注銷34張,國內仍存237張支付牌照。
其中,合規意識弱、風控能力差,存在占用、挪用、借用客戶備付金行為等重大違法違規行為、公司經營管理不善、無實質性業務展開等成為了支付機構“掉隊”的主要原因。
“現在一些機構掙的都不夠罰的多。” 一位支付行業資深研究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之前很多機構做支付是為了備付金,資金沉淀,如今監管趨嚴,加上市場競爭激烈,很多機構已經沒有什么業務了,開始轉向灰色地帶,比如違規套現,為違法網貸、博彩、賭博平臺提供支付通道”。
除了罰單不斷外,支付牌照買賣也逐漸降溫。“如今支付牌照交易明顯沒有前幾年那么火熱了,價格也降了很多。”上述研究人士表示。
不過易觀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其實支付牌照交易還是有需求的,但是要根據牌照業務開展范圍、地域范圍、業務開展情況來具體衡定價格。
不置可否,隨著斷直連、備付金集中存管等監管措施的落地,支付行業發展正迎來新一輪的洗牌和變局。第三方支付機構也需在未來的發展中針對前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方向,杜絕短利。
巨頭相爭 刷臉支付硝煙彌漫
事實上,一系列監管措施的加強落實為支付行業創造了更為規范有序及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同時今年支付行業在頂層設計上也迎來了新的政策機遇,更加有利于產業各方對新興支付技術專注研發、業務探索以及逐步擴大自身市場份額。
今年8月,央行發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以下簡稱“發展規劃”)中,將“加大科技賦能支付服務力度”重點列項,其中提出,利用人工智能、支付標記化、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優化移動支付技術架構體系;推動條碼支付互聯互通,實現不同App和商戶條碼標識互認互掃;探索人臉識別線下支付安全應用,借助密碼識別、隱私計算、數據標簽、模式識別等技術,利用專用口令、“無感”活體檢測等實現交易驗證。
一方面,發展規劃為支付行業提供了政策機遇,將推動產業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在新型支付方式的探索上,也早有企業未雨綢繆。
今年,刷臉支付成為支付行業的一大熱點,巨頭相爭硝煙彌漫。一邊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在刷臉支付戰場打得火熱,瞄準線下支付場景,加大市場投入和補貼。另一邊刷臉支付賽道迎來了“國家隊”成員,10月銀聯發布全新智能支付產品“刷臉付”,正式宣布進軍刷臉支付市場。
“現在一些支付機構從人身上的特征已經研究探索出指紋支付、虹膜支付、語音支付等,根據人體特征的唯一性,生物特征開始用于標識用戶身份。生物特征支付也將成為未來支付發展的重要方向。”有行業分析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除此之外,各支付機構也在積極探索新型支付方式。物聯網支付、光子支付、聲波支付、VR支付、無感支付等針對不同場景的支付應用悄然興起。
小機構生存艱難 發力B端
整體上看,當前,我國支付業務的發展趨于成熟,但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在移動支付普及過程中,人口紅利縮小,C端市場明顯呈現出飽和狀態,賺取增值服務費、轉向B端和跨境支付成為了支付機構新的發力方向。
日前發布的《中國支付清算發展報告(2019)》顯示,在移動支付市場份額方面,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已占據國內九成以上的市場份額。與巨頭共舞,在強者恒強的行業格局下,中小支付機構生存空間受到擠壓。要想繼續發展,支付機構勢必不能像過去一樣片面地追求規模經濟,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是當前支付機構轉型的關鍵。
王蓬博提到,與線下收單機構以及有場景優勢的支付機構相比,線上支付機構生存壓力比較大,處于轉型階段,必須要深入行業做解決方案,不過存在一定的成本壓力,并且能做的行業也尚需開拓。
意銳新創COO關恒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支付公司未來還是應該以to B端為主要發展方向,為商戶以及具體細分領域和行業提供解決方案、系統、增值服務。比如為醫院、景區、零售餐飲等提供行業解決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出境游的蓬勃發展,加上“一帶一路”、人民幣國際化等利好政策加持,也有不少機構將目光投向跨境支付。比如近日德國企業Wirecard宣布收購商銀信支付,有分析人士稱,Wirecard選擇收購商銀信支付,正是看上了后者在跨境支付方面的業務。
“海外的支付機構,清算組織在中國落地需要做收單業務,需要跟國內當地支付機構合作,目前境外支付機構也在收購國內支付公司,這都為支付機構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間。”關恒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