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中國風險投資之父”、“創業板之父”的成思危在2014年5月某天,曾現身中國金融博物館書院主辦的一個沙龍活動。現場的他,一身灰藍加白條紋的西裝,領間和袖處露出些許白色襯衫,沒打領帶,講話時口齒和思路依舊十分清晰,面帶微笑,精神矍鑠,完全不像一個79歲的老人。
發言中途,成思危再次談及風投、創業板、創新型企業三個話題:“我的展望是,希望10年以后,中國能出現像微軟,像蘋果,這樣的創新型企業……”
時間撥回到1981年,成思危赴美做訪問學者,不久后首次接觸到了風險投資理念,回國后一直致力于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出路的研究,1990年深交所和上交所先后設立,中國有了自己的資本市場,1998年3月,在全國政協九屆一次會議上,成思危提交了當年被列為“一號提案”的議案,正式開啟了在中國設立創業板的征程。
此后自2009年10月30日創業板正式上市,一直到2019年深圳先行示范區戰略提出“研究完善創業板發行上市、再融資和并購重組制度,創造條件推動注冊制改革”,創業板走過了整整10個年頭。
如今,創業板注冊制改革有望提速,10月8日至9日,證監會主席易會滿來到深圳調研。易會滿表示,全力推進深圳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盡快取得階段性成效,切實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
“一號提案”
“科技成果轉化”的出路,不能只依靠國家撥款,要依靠市場,依靠風險投資。風投愿意孵化創新性企業的前提,是得有一條通暢的退出通道。
“風險投資的目的不是辦企業,而是把雞蛋孵成小雞,養到一定程度賣掉,再回收資金繼續孵化再賣掉。”2011年1月,成思危在第十五屆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上這樣說道。
因為秉持著這樣的理念,早在1998年3月,成思危就在全國政協九屆一次會議上提交了《關于借鑒國外經驗,盡快發展中國風險投資事業的提案》;同年,他提出了創業板“三步走”的發展思路:第一步是在現有法律框架下,成立一批風險投資公司;第二步是建立風險投資基金;第三步是建立包括創業板在內的風險投資體系。
當時的國外背景是,創業板的發展出現了兩個熱潮。第一個熱潮是,1971年,以美國納斯達克為代表的創業板正式啟動;第二個熱潮是二十世紀末,美國科技股泡沫破裂之際,倫敦、法國、中國香港等先后設立類似創業板的板塊。
在國內,雖然創業板尚未成立,但前述“一號提案”之后,風險投資的熱潮掀起來了。2013年,成思危向媒體表示,從1997年到2001年,是中國風險投資蓬勃興起的時期,據不完全統計,到2001年,我國約有各類內資風險投資公司約160家,號稱擁有資金約180億元,實際投入約30億元。另有風險投資管理公司約150家,境外風險投資的投入約3億美元。
但創業板的籌建并未一帆風順。2000年10月,深交所一度停發新股,籌建創業板,但2001年初,國外,納斯達克科技股神話破滅,國內,中央高層經過調研和聽取意見,認為A股尚未成熟,需要先整頓主板。
2004年,在分步走,向創業板過渡的設計下,深市中小企業板開盤。2008年3月,中央高層明確表示將推出創業板,但同年美國次貸危機席卷全球,國內創業板計劃再度推遲,直到2009年3月31日,中國證監會才正式發布與創業板有關的文件。
2009年10月23日,創業板舉行開板啟動儀式。2009年10月30日,創業板正式開市,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平均市盈率為56.7倍。
4000點與5萬億
創業板開板這一年,有10年股齡的民間散戶羅超(化名)剛開始炒股,風險偏好還不適應創業板股票的走勢。
“2009年在北京讀大三的時候,走在路上,在頤和園門口,有個招商證券(17.010, 0.34, 2.04%)的工作人員,問我要不要開戶,當時剛好我想了解一下,就開了戶。”羅超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當時的炒股本金是赴美帶薪實習掙的錢,買了主板的中石油。
羅超握著中石油很長時間沒放手。在2009年里,創業板先后有36家企業上市。
對不少股民來說,開市第一天的情形仍然歷歷在目:特銳德(16.620, -0.47, -2.75%)等28只首批上市股票被資金狂熱炒作,開盤漲幅超100%的就有6只股票,包括安科生物(15.990, -0.06, -0.37%)、探路者(3.860, -0.02, -0.52%)、華誼兄弟(4.350, -0.05, -1.14%)、億緯鋰能(33.390, -1.19, -3.44%)、華星創業(5.540, -0.62, -10.06%)、樂普醫療(26.530, -0.09, -0.34%),當日在9點37分至10點58分,有28只股票先后觸及了首檔20%的盤中臨時停牌,此后,早盤階段,還有16只股票觸及了50%的次檔停牌,另外還有一只股票當天觸及了第三檔80%的臨時停牌。
截至當日收盤,28只股票股價均較發行價上漲,漲幅最低的為75.84%,最高的為209.73%,13只股票漲幅在96%以上。兩只股票收盤晉身百元股行列,紅日藥業(3.460, 0.02, 0.58%)報收于106.5元,漲幅77.5%;神州泰岳(3.600, 0.00, 0.00%)收于102.9元,漲幅77.41%。
首批28家之后,還有另外8家企業在當年登陸創業板。截至2009年底,36家創業板股票總市值約1600多億元,累計IPO融資規模200多億元。到2015年,創業板上市公司數量已變成491家,總市值約5.6萬億元。
在這期間,A股大盤從2009年進入調整周期,歷時約5年,到2014年7月之后,才出現牛熊拐點。當年7月,滬指開啟持續攀升,同年12月站上3000點,2015年4月站上4000點,2015年6月12日觸及5178點高點。
創業板指數也在2015年6月5日觸及歷史高點4037.96點。在這一年,溫氏股份(38.300, -0.25,-0.65%)、暴風集團(4.490, -0.08, -1.75%)(維權)登陸創業板,全通教育(5.550, 0.02, 0.36%)(維權)曾以467元的價格問鼎股王寶座。
大約在2015年前后,羅超選股的風險偏好發生了變化,創業板和中小板股票成了他優先選擇的標的。他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當時的狀況是,讀完了研究生,開始工作掙錢了,平時還會研究一些選股的技術,并且“喜歡滿倉操作,先買一個,全賣了再買另外一個”。
他先后選中了銀之杰(16.260, 0.31, 1.94%)、安碩信息(22.480, -0.42, -1.83%)(維權)等一批創業板股票。但最終的收益有正有負。
創業板指數2015年6月觸及歷史新高后,隨著A股大盤大幅震蕩下行,創業板也進入長時間的回落調整期,同年7月份就跌倒了2300點。
成思危2013年曾向媒體談及創業板存在的一些問題。按照他的說法,創業板自創建以來,一些企業確實是融到了資金,但也有不少不足,比如有些企業并不是創新型的企業,很多企業估值過高,創業板缺乏做市商制度,還有虛假信息、內幕交易等問題。
創業板前景
據《華夏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底,創業板700多家公司累計IPO融資額約3922億元。截至2019年10月11日,創業板總市值5.67萬億元,上市公司共773家。
“簡單來說,創業板完成了階段性的歷史使命,注冊制改革后未來可期。”2019年10月9日,如是資本董事總經理張奧平在談及創業板時向《華夏時報》記者這樣說。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此后,在深市和滬市全面推行的論證報批工作開始著手執行。但到2018年11月,上交所率先獲批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科創板在服務科技創新方面的定位,與當年創業板幾乎一致。
對于創業板的未來,蘇寧金融研究院投資策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顧慧君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從短期看,創業板的發展是向科創板靠攏,在上市門檻和交易制度上更加市場化,從而維持和壯大自己的競爭力。
2019年8月18日,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國家戰略橫空出世,相關文件中有著“研究完善創業板發行上市、再融資和并購重組制度,創造條件推動注冊制改革”的表述。
張奧平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創業板施行注冊制改革,肯定要與上交所的科創板注冊制,形成良性競爭,未來的創新型企業、創業型企業,尤其是一些新經濟類企業,它的上市地的選擇,就不僅僅局限在上交所的科創板了。
“從長期看,創業板的發展是在改革和開放兩個方向上發力,一方面通過改革完善自身的制度和機制;另一方面推動雙向開放,包括對境外資金的開放以及允許境外公司在創業板上市。”顧慧君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